一项检验发明专利申请的来龙去脉及启示

作者:包广杰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9-10-31

1996年6月29日,由我牵头申报(我是第一设计人)的一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新型乙肝五项检测试剂盒申报成功,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专利号为CN95204983.X。

 

1.jpg

2.jpg

我国专利分为三种,分别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客体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产品;实用新型的客体只能是产品,而且只能涉及对产品结构、功能的改进;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是产品的外观。

 

我这项专利属于实用新型专利,显然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项专利的获得,一方面毕竟凝聚了我几年的心血,另一方面,对于当时一个26岁的年轻检验技师来说,能够在我们这个缺少专利的专业领域里获得一项专利还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即使20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是一名主任检验技师,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非常兴奋的。

 

这个新型乙肝五项检测试剂盒申报成功,专利公开(公告)日虽然是1996年,但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好几年了。熟悉临床开展乙肝五项检测历史的检验同仁,特别是老检验工作者都知道,我们国家地市级医院普遍开展乙肝五项检测(俗称:两对半)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般都是采用的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因为是新的检验技术,所以科室主任甚至医院领导都十分重视,选派检验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培训,布置专门的房间开展工作,重视程度颇似十几年前检验科对PCR检验。我最早接触这项检验技术是1987年,当时我还是洛阳医专附属医院的一名实习生,这家医院刚刚也开展了这个项目,有一个大眼睛的高个子中年医生操作,我在隔壁的细菌室实习,带教老师是快要退休的单老师。一天,那个大眼睛的医生和单老师认真地谈论这个操作技术,我也好奇地听着,后来我经单老师的“推荐”,算是见习了一次大眼睛医生的操作,可能怕出错吧,他们那时候没有给实习生亲自操作这项技术的机会。

 

直到1990年,我上班两年,有了一次在省人民医院进修的机会——三个月的生化检验,三个月的细菌室检验,我才正式操作并熟悉这项检验工作。当时省人民医院的细菌室和免疫室在一块,都在一个大操作间,带教人员也是细菌、免疫轮流倒班,在免疫这一块带教我的是一个姓x的三十岁的女老师。x老师人很漂亮,为人热情,工作也很严格认真。由于乙肝五项ELISA法也刚刚在省级医院开展一两年的时间,所以老师自己操作也非常认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进行每一个步骤,对进修生更是严格要求,实习学生一般只有“见习”的份,几乎不给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样的严格氛围中,我们进修生自然非常“卖力”地工作,包括加样、洗板、比色等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严格按照老师和操作规程的要求,不敢越雷池一步,印象最深是洗板。因为当时是手工洗板,每天上午几百个标本,小心翼翼地滴加数十次洗液,还要慢慢倒掉洗液,然后在卫生纸上把洗液用力拍干,平均每个操作人员每天上午光拍板大约不下五十次,每次下班,我感觉整个右手掌都拍得酸痛,据说一个年轻女进修生把一只娇嫩的小手都拍肿了,我想应该不是传说。终于在几次酸痛之后,我“痛定思痛”,对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有必要这么下劲拍板吗?,操作说明上只是要求每次洗涤后,甩干再洗涤,另外滴加洗涤剂时要求加满每孔,注意事项中也没有注明一定不能“串孔”,既然没有要求干嘛每次滴加洗液时那么小心翼翼呢?我又琢磨了ELISA法的实验原理,觉得老师们这种近似于无理的要求甚至有些荒唐可笑了。有了这种“反叛”的意识,我的操作就有了”懒政”的味道,暗暗地偷了几次懒,洗板速度明显加快,拍板力度明显下降,这岂能逃过周老师那双美丽而又严厉的眼睛,在一次拍板偷懒后,被她不客气地批了几句,年少气盛的我不服气顶撞了一句:又不影响结果,没必要拍那么干净……她怒道:学生还敢给老师顶嘴?你懂得多还是我们懂得多?我立即无语,但心里挺不服气的。

 

回到原单位上班,我主要做生化检验,那时候不像现在都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绝大部分生化试剂都是自己亲自配制,生化试验都是手工加样、手工加试剂,抽血针管、玻璃试管都是自己清洗,病人不多,但工作量挺大,单位招聘了一个从三甲医院退休的检验师——x老师,一个精瘦的小老头,脾气挺倔的,他一来,就把当时检验界公认的 最“时髦技术”——乙肝五项要了过去,并视为法宝地牢牢地抓在他手里,我看过他的操作,和省医的老师如出一辙,我一片诚信私下和他交流,但他固执地很,根本听不见我的意见。他在我们医院干了一年,我们化验室又陆陆续续招聘了几个人,就把他辞退了,后来一直没有见过他。

 

x老师走了之后,调来的宋主任、魏主任都很开通,乙肝五项大家轮流做,工作体会互相交流,我们还把肝素抗凝做普通生化、血脂五项等在我们周边县市医院率先使用,回忆起来那段时光还是蛮不错的,也就是这段时间我萌发了改进乙肝五项试剂盒的想法。

 

1994年,我到杭州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检验专业学术交流会。我记得和我住在一个房间的是内蒙古来的一位老兄,这位检验同仁性格豪爽,喜欢谈天说地,几天时间内,天南海北的给我谈了很多天下的轶文奇事,自然也包括一些检验界历史沿革、前辈们趣闻故事,他甚至把他的几项改进的土方法给我倾囊倒出,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另外,这次学术会上中日友好医院的寄生虫学专家曹兴午教授的讲座以及他和其他教授的在会议上的辩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来后,我把改进乙肝五项试剂盒申报专利的想法和宋主任谈了谈,他也非常支持我。我针对当时试剂盒存在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进,比如,为了避免添加试剂时把各项的酶标试剂混淆,就把乙肝五项各个小项的试剂盒外观颜色、反应条颜色以及酶标颜色区分开来,表面抗原用粉红色…..;为了节省试剂盒空间,将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用试剂瓶,装于一个或数个并排放置的试剂瓶 支架上,支架上分布的数排圆孔,对应各类试剂 瓶径大小分别依次排放通用类试剂瓶、酶工作液试剂瓶、中和试剂瓶和阳性、阴性对照试剂瓶,全部放在一个大包装盒内。这样设计既提高工作效率(各项醒目标记试剂不容易加混淆),又节约了试剂包装成本,节约了运输、储存空间,要知道当时的检验科冰箱都是很小的,还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提出了试剂通用这个概念,打破了一些不学试验原理的检验者的神秘感,提高了工作速度。为了把这个实用新型试剂盒设计得更为合理、实用,我还联合兄弟医院的其他同行、也是我的同学——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兰忠诚一块反复论证、商讨设计,另外为了试剂盒美观、大方,还专门邀请了中学美术老师、也是我的初中同学赵成文为我们绘图、制作纸质模型, 1995年4月17日我们委托漯河市科技局的张欣棠老师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又经过了一年漫长的等待,终于在1996年6月末的一天,漯河市科技局张老师电话通知我,我们委托他们申请的乙肝五项实用新型试剂盒实用新型专利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批准通过,让我们去科技局领取专利证书。

 

当我拿到暗红色的专利证书,我非常高兴,那年也是我的结婚年,我刚刚度过蜜月,可谓双喜临门,但我还是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专利只有被推广才能有价值,被卖掉才能给自己带来财富,于是我抓紧给上海XX、洛阳华美、山东XX这三个乙肝五项试剂盒的生产厂家写信或者打长途电话推广这项专利(为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争执,其中的两家公司不写其名称)。当然,我首先联系的是上海XX,毕竟在我的心目中,这家公司是生产乙肝五项试剂盒的老大,既然是老大,就有老大的范儿,很快XX的一个经理打来电话详细询问我专利的情况,我非常激动,毕竟从上海来的长途电话,于是便把我的专利设计构想和具体改进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他让我等消息。等来等去,结果我是竹篮子打水——白忙活一场,精明的上海人再也没有联系我。我吸取了这次教训,给洛阳华美、山东XX联系时,只说了个大概,如果他们感兴趣,可以汇款800元,先买我的资料,然后再决定合作,山东XX记得是一个甜美声音的女子给我打来几个电话,套了我一些话,但到底没有给我一分钱,倒是我们厚道的河南老乡,洛阳华美汇款800元买了我的资料,并打算进一步合作,只是后来听说他们公司内部人事调整,负责这一块的副总病故了,我记不清了,所以对于我的专利没有卖出去,但是我还是“虽败犹荣”,第一,这项专利为我们检验科主任的破格晋升提供一个条件,也算是排上了用场,第二,后来市场上出现的上海XX、山东XX提供的试剂盒,采用了我专利的很多东西,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我今天还敢说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低学历的基层技术人员,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想法传播出去,服务于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我也很知足了,洛阳华美乙肝五项试剂盒以后倒是很少见到,可能企业转型了。

 

启示:年轻人要敢想敢干,工作中要认真钻研,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不要迷信权威,当然要把理论学好,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要勤快,多动脑,多动手,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