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致凝血酶时间超出仪器检测上限1例
【前言】
凝血功能检查是术前常规检验项目,也是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工作中经常碰到尿毒症患者血透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同时超出仪器检测上限的案例,亦有碰到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引起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的案例,因口服达比加群引起TT超出仪器检测上限的案例还是第一次碰到,本文就原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检验科)发现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案例经过】
患者,女,82岁,2017年3月15日就诊于急诊科,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血常规:WBC:3.39×109/L↓、RBC:3.33X1012/L↓、HGB:102g/L↓、PLT:147X109/L、NEUT%:68.1%;
凝血功能检查:PT:15.4秒↑、PT-INR:1.32↑、APTT:49.9秒↑、TT:超出仪器检测上限(>160秒)、FIB:3.5g/L、DD:0.42ug/ml;
干生化检查:ALT:89.9U/L↑、AST:43.0U/L↑、GLU:10.4mmol/L↑、TP:55.8g/L↓、ALB:33.8g/L↓、CA:2.01mmol/L↓、CK:25U/L↓、GGT:40U/L、LDH:486U/L、TBIL:10.6umol/L、UREA:5.1mmol/L、CREA:67.1umol/L、UA:248umol/L、K:3.87mmol/L、NA:139mmol/L、CL:103.5mmol/L、PHOS:1.28mmol/L、MG:0.76mmol/L、AMY:48U/L。
因TT超出仪器检测上限,检验人员走出检验科,走进临床主动联系主治医生,询问该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情况,获悉患者于高血压就诊,有房颤病史,日常服用抗凝药物达比加群。
【案例讨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有研究显示血栓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且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华法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手段,而老年患者常因顾虑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而导致治疗不足[3]。2010年10月达比加群酯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成为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属于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作为前药,在胃和小肠被吸收,分别由羧酸酯酶1(CES1)水解乙基酯和羧酸酯酶2(CES2)水解氨基甲酸酯转化为活性产物达比加群,通过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以及拮抗已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发挥抗凝作用。凝血酶时间(TT) 直接反映血浆凝血酶活性,作为判断达比加群酯是否存在抗凝活性的定性指标,用药者TT 值延长明显,甚至与未用药者的TT 比值可达15倍之多,且当血药浓度>600 ng/ml时,TT 通常会超过血凝度测量器可测量范围的上限[5]。本案例患者有达比加群用药史,具体治疗周期及服药时间不详,也许该患者在采血时可能血药浓度>600 ng/ml,故出现前述单纯TT超出超出仪器检测上限,而APTT及PT轻度延长的现象。
【总结】
检验人员发现凝血功能检查单项结果明显异常时,必须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获取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发出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同时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