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转归及诊断分析

作者:王哲  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2020-04-23

一例临床进展迅速的外院形态学会诊病例,其特点:病变恶性度高,明显侵袭性。现将临床转归和诊断分析如下:

 

周一早上,患者家属送检外院骨髓涂片;患者系老年女性,保定市满城区农民,主因发热伴乏力半年就医。述患者无诱因长期发热,最高温度38.0℃,伴贫血症状,而其他临床资料及检验数据不详。


外院会诊骨髓象如下图:


1.jpg

 

骨髓增生活跃,片中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占3.0%,该类细胞胞体大小不等,胞体大者居多,核染色质粗糙伴凹陷,个别细胞可见核仁,胞质嗜碱性,散在分布。初步考虑:淋巴瘤骨髓浸润可能。

 

同外院经治医师电话取得联系,提示高度怀疑患者:淋巴瘤骨髓浸润,不除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建议完善骨髓流式,病理活检等相关血液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约一周左右外院检查结果回报,印证了骨髓象诊断。

 

骨髓流式细胞术:


2.jpg

 

骨髓流式:约4.26%的单克隆B细胞,表达:CD34-、CD19+、CD10部分+、CD20+、CD5-、CD23-、FMC-7+、FSC较大,胞膜免疫球蛋白Kappa轻链限制性表达,提示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能性大。

 

骨髓病理活检:


3.jpg

 

骨髓活检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大致正常(造血面积约40%);粒红比例略见低;粒系以偏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偏幼稚细胞散在少数;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以分叶核为主;浆细胞散在少数,可见多小丛淋巴细胞;骨髓间质未见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化:CD23(-);CD10偶见(+);CD56偶见(+);CD3少(+);CD20多小簇(+);CD138小丛(+);E-CAD散在小丛(+);MPO多(+);Ki-67(30%+);Mum-1小簇及散在(+)。

 

诊断:结合免疫组化,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来源)。


骨髓细胞染色体呈复杂核型,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00423082750.jpg

 

核型分析:91,XXX,-X,-5,del(7)(q32),-8,del(8)(q22),-10,add(11)(q25),-13,-14,-14,-15,-16,-7,-17,-22,+mar1-11[4]/46,XY[6]。

 

外院经治医师后要求转我院治疗;在和血液病区沟通后,患者隔日入院。

 

查体:T 37.6℃  P102次/分  R20次/分  BP120/70mmHg 神清,语利,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瘀斑,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2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柔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入院后血常规:


5.jpg

 

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尚可见中性中晚幼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等。

 

入院后其他检验:谷草转氨酶:39U/L↑;总蛋白:54.1g/L↓;白蛋白:31.7g/L↓;直接胆红素:6.9umol/L↑;γ-谷氨酰转肽酶:78U/L↑;腺苷脱氨酶:30.50U/L↑;前白蛋白:94mg/L↓;胆碱脂酶:3117U/L↓;尿酸:453umol/L↑;β2微球蛋白:5.2mg/L;高敏C反应蛋白:64.60mg/L↑;铁蛋白:1309.00ng/mL↑;抗核抗体谱:抗核抗体(Ig-G型):核颗粒型1:320。

 

复查骨髓象:


6.jpg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瘤细胞分类达25.5%,胞体大小不等,胞体中等或较大者居多,核凹陷,染色质粗糙,细胞质嗜碱性;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红细胞排列呈缗钱状;颗粒巨核细胞全片11个,裸核6个,血小板少见;并可见少量噬血细胞。结合病理,骨髓象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白血病。

 

骨髓活检免疫组化:BCL2散在少数粒细胞(+),小丛及散在少数大细胞(+);C-MYC(-);BCL6散在少数粒细胞(+)及散在少数及大细胞弱(+)。

 

身PET-CT示:1.临床提示淋巴瘤,此次检查示脊柱多个椎体、骶椎、胸骨、右侧肩胛骨、两侧多根肋骨、两次髋骨、两侧股骨颈髓腔代谢增高,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骨侵犯;2.脾大,代谢不均匀增高,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3.肝脏不均匀代谢增高,形态及密度无明显异常,不除外淋巴瘤侵犯;4.甲状腺左叶下极结节,代谢稍高,首先考虑甲状腺腺瘤,不除外恶性可能; 5.纵膈及肺门多个小淋巴结,代谢无增高。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TP53、IGH均阴性。

 

结合临床及血液学检查,患者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 IV期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白血病期。给予:R-CV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600mg d0,环磷酰胺500mg d1,长春新碱1mg d1,醋酸泼尼松50mgd1-5;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要求离院。

 

本病例进展迅速,从初诊到演变为白血病期,仅半月时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不同诊断类型,直接关系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存期;该患者病程高侵袭性和肿瘤细胞起源密切相关,其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和预后均较差。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新近相关的临床诊断分型大致是:在2000年,Alizadeh等依据细胞起源,应用cDNA微阵列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DLBCL(GCB型)和活化B细胞样DLBCL(ABC型)。Hans等研究:CD10、BCL-6和MUM-1三个不同分子标记,即区分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来源的DLBCL。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根据细胞特点,生物学特征和不同表型将DLBCL划分为19个亚型,并建议对所有拟诊断DLBCL病例均进行肿瘤细胞起源的分类,即:生发中心型(GCB型)、活化B细胞来源(ABC型)和少部分不能分类型,而发病率高且预后差的后两型统称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2016 版WHO分类还将生物学特性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曾于2008版WHO分类中的暂定类型:B 细胞淋巴瘤无法分类(BCLU)--正式命名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其中伴有MYC和BCL2基因或BCL6基因重排的淋巴瘤称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 而同时具有MYC、 BCL2和BCL6基因重排者称为三打击淋巴瘤(THL)。并建议对诊断DLBCL的病例,需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相关鉴别。


随着以二代测序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和临床的逐渐应用,各国学者试图通过不同检测手段,进一步揭示DLBCL的生物学本质,并进行新的诊断分型。2018年4月11日《NEJM》刊发了多中心的合作成果,针对DLBCL划分为了4个基因亚型:MCD型(MYD88 L265P突变和CD79B表达),BN2型(伴有BCL6基因融合和或NOTCH2基因突变),N1型(仅有NOTCH1基因突变)和EZB型(伴EZH2基因突变和BCL2基因易位)。紧随其后的又一重磅研究在2019年5月,《Nature  Medicine》发表;国外专家团队研究提示,DLBCL相关的C1-C5基因分型:外滤泡、可能边缘区起源、预后好的ABC-DLBCL(C1型);独立细胞起源的TP53双等位基因失活、921.3/CDKN2A缺失和相关基因组不稳定性(C2型) ;BCL2 结构变异、PTEN和表观遗传学改变,预后不良的GCB-DLBCL(C3型);BCR/PI3K、JAK/STAT和BRAF通路和多个组蛋白改变的预后相对较好GCB-DLBCL(C4型);具有CD79B, MYD88, TBL1XR1 等基因突变以原发睾丸和原发中枢为代表的结外ABC-DLBCL(C5型)。

 

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为研究层面的诊断分型,能够进一步揭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异质性和生物学本质的显著差异性,并对疾病的治疗策略,靶向药物的研发,临床预后分层及生存期判断指出一个全新方向,目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并称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里程碑式的研究”。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