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因人而异,我真的信了

作者:干燥剂   2020-05-08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由于跑百步的已经跑远了,只跑五十步的肯定被敌军优先射死,除非是含笑九泉的笑。

 

 

--干燥剂《胡诌篇》

 

一个小同事来到我们组,闲聊几句,说道,“今天,我们那(实验组)出了一件怪事,太邪门了。”

 

详问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某科临床医生打电话说,某患者的CRP变动特别大,前天的结果200+,昨天的结果0.70,临床医生无法理解,今天又开了一个检查,结果还是200+。也就是说,同一患者连续三天的CRP出现了“V”字型走势,而该患者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动仍在比较合理的范围。(该CRP项目为血常规仪器检测的“血常规+CRP”组合,为全血CRP检测。)(后来查询记录,全血CRP的连续变化依次为260.19—0.70—210.84。)

 

出现这种异常走势,一般有三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标本、病情变化、操作、仪器与试剂。


 

1、标本。标本的因素可以分为标本不合格、标本错误;其中,标本不合格包括标本采集不规范和标本采集后未及时混匀出现凝块;标本错误是指的采集的非患者本人的血常规标本。


2、病情变化。CRP作为一种极为灵敏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患者病情联系极为紧密,在机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手术、炎症和肿瘤浸润等因素时,CRP的浓度可以有显著性的升高;同时,CRP只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指标,仍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用药和其它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当然了,病情变化这个因素可以首先排除掉,CRP的半衰期大概在4-7小时左右,即便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仍需要3-7天才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就不可能出现CRP于24小时内从200+到0.70,再达到200+的过山车式表现,简直是深V大反转的节奏。


3、操作。“血常规+CRP”组合,在操作时,是经过一次吸样,血常规与CRP同时测定的,那么,血常规变动不大,而CRP变化异常,很是值得深思。


4、仪器与试剂。仪器的吸样与检测误差、试剂空泡等等因素,也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同事所在的实验组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根据其所述,将昨天的血常规标本,又重新上机进行检测,发现CRP不再是0.70的结果了,而是233.05;而血常规的结果与昨日比较,仍在合理范围。

 

同一标本重新复查对比,是排除许多因素的最简便的方法,目前,可以排除掉标本采集错误、标本上机时误用其它标本、患者病情变化等错误了。

 

那么,只剩下操作、仪器与试剂的误差需要考虑了。该实验组向临床回复的是仪器偶然误差造成的,又重新更正了昨天的血常规+CRP结果。

 

言归正传,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出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如果说是仪器的偶然误差?我是不相信的,因为仪器的偶然误差不可能这么大,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反复跳跃。

 

于是,询问新同事,当时是否查了仪器的原始记录,得到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昨天的标本做了两次,第一次做的“血常规+CRP”,血常规结果全部是“*”号,而CRP结果是0.70;而第二次只复查了“血常规”,结果相对前日结果比较合理。

 

由于当时两人讨论时,并不能看到所有记录,而且其实验组并未对此原因进行深究,只能单凭同事口述进行推理。

 

昨天操作时,第一次血常规结果全部是“*”号,而第二次复查血常规结果合理,那应该是吸样问题导致的,是因为存在微小凝块导致的吸样针堵孔了吗?这种推论看似合理,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该标本先后共做了三次检测,不可能只有第一次堵孔而后两次没有堵孔,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的CRP测出了结果是0.70,那就值得深思了。

 

首先,要排除微小凝块的干扰,就要考虑第二次合理血常规结果的血小板值、还有微小凝块导致的仪器“堵孔”的报警等等,当时因为没有仪器原始数据,所以,只能大致推论。(后来,同事补充道,复查该标本时,未发现肉眼可见的凝块,排除大凝块的可能。)


其次,我更相信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昨天标本第一次上机时未进行“混匀”操作,也许很多人不会相信,操作人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但是,正如本文标题所述,在检验科的日常操作中,不可能不犯错误,而且出现什么级别的错误还分人的,假如一个粗心的、没有良好工作习惯、缺乏基本检验常识的操作人员,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为什么更愿意相信第二种情况?如果第二种推理正确,那么,该操作人员就一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未混匀,第二个错误是复查时仅复查血常规,第二个错误的出现又可以佐证第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如果当时血常规与CRP一起复查,也就不可能出现如此奇葩的局面了。

 

尔后,为了验证推理,让同事找到了仪器的原始数据,分别为昨天的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检测数据,如下图所示:


2.jpg

3.jpg


正如先前所猜测的,仪器记录上却是报警 “吸样异常”,那就并非微小凝块的“堵孔”原因了,操作人员也说不记得当时有报警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血常规标本未混匀而直接上机检测,是否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情况呢?

 

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一种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在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这就是悬浮稳定性;而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就越快。

 

红细胞沉降率与CRP都是非特性指标,常常会伴随同时升高的可能。也就是说,该血常规标本在错误上机前,是一种“上层浊浆,下层严重淤积”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处于混匀标本与离心标本之间的一种状态,并非是一种混匀后的均匀浑浊液。

 

当未混匀手动进样时(批量自动进样时,仪器夹样臂会对标本管进行颠倒混匀10次,基本不会产生这种情况),仪器吸样针吸取标本管“下层严重淤积”的那一部分标本,由于标本相对过于“粘稠”,导致仪器吸样阻力增加,仪器吸样压力感应器感应到的压力超过阈值,报警“吸样异常”,实际上是吸样量严重不足或者未吸样,仅有吸样孔口的极微量粘稠标本,类似于大血凝块堵了吸样针的情况,但并非大凝块“堵针”或微小凝块的“堵孔”。

 

吸样量严重不足或者未吸样,可以理解为,进入仪器检测的标本量不足(无限接近于0微升),因此,加样针吸样孔里面的极微量的粘稠血标本优先分配给了CRP通道,出现了一个错误的极低的结果0.70;而在分配给血常规通道时,其实什么标本都没有了,相当于使用“稀释液空白”做的血常规项目才会显示“0”和“*”。

 

详询了仪器和技术两个工程师以后,更加肯定了上述推论,工程师建议,无论手动模式还是自动模式,在上机检测前最好都要先混匀一下。

 

综上所述,在分析错误原因时,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往往也是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时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检验科繁重的工作和各项操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有些错误可能会分人的,在分析错误原因时,这些个低级错误也需要考虑到,不能放过;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岗位,有些人犯错误多,有些人犯错误少;“木桶原理”才是决定水平高低的关键。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