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APTT怎么了?
最近,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新生儿科的APTT结果频繁出现危急值(如下图)。并且,临床医生也向我科反映APTT的检验结果与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一致。
图1(注:★代表危急值)
对于这个危急值,笔者甚是疑惑。并且待患儿当天或次日复查凝血功能时,APTT危急值却不见了,结果恢复“正常”!(如下图2)为什么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呢?为什么复查后,APTT的危急值就不见了呢?为了解开谜团,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图2
笔者先是查看了质控情况。质控在控,一切正常。难道是因为标本不合格导致异常结果的出现?笔者从储存冰箱找出相应的标本,肉眼并未发现凝块。另我科使用的凝血仪是法国Stago compact MAX,其检测原理是磁珠摆动法。它不受黄疸、溶血、脂浊等光学干扰物对检测物的干扰。所以,新生儿标本的血浆颜色对检测结果并无影响。
笔者接着向临床医生询问患儿当时的情况。与医生沟通后,笔者了解到患儿入院后即抽血检查,并未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因素被排除,那么会不会是采集标本时的不规范操作导致APTT出现危急值呢?
与新生儿科沟通后,我科人员到新生儿科现场查看采血情况。因为新生儿血管较小,所以护士一般采用普通采血法进行标本采集,即护士先用注射器采集血液,采集完毕后将血液分别注入各个试管中。其中我们发现,个别护士的分装血液标本顺序竟然是先血气后凝血。这不规范操作容易让凝血标本被肝素污染了。
另,回看图1的凝血结果,我们发现APTT、TT的结果同时异常,均大于仪器的检测范围。(PS:当大于仪器检测范围时,检测结果为检测最大值。)这种情况提示血浆内肝素样物质含量较多。并且肝素无法通过胎盘,所以孕妇体内的肝素含量对胎儿不产生影响。那么笔者推测:个别护士的不规范的采血操作导致凝血标本受到肝素污染,这导致了新生儿的APTT结果频繁出现危急值,出现检验结果与患儿的临床表现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印证猜测,笔者决定分为4个小组收集标本,测定标本中肝素含量,并且进行对比。其中表1的患儿1-6都来自我院的新生儿科。表1中,患儿的凝血标本、血气标本同时被采集,不同的是组别1患儿的APTT结果并未出现危急值,组别2的患儿却出现了危急值。表2中,组别3的患儿来自儿科,因其APTT结果为危急值,笔者将之与新生儿科标本作对比。组别4来自组别2中当日或次日需要复查凝血结果的新生儿。为方便对比,部分结果如下。
表1中,当同时采集凝血、血气标本,APTT结果大小与肝素含量相关。从表2,我们发现,只要凝血标本、血气标本非同时采集,其标本并未检测出肝素含量。其中组别3患儿的病史显示明显的出血倾向,该APTT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组别1,2,4的患儿并无出血倾向。
从新生儿的凝血标本中检测出肝素,这就有力证明了护士的不规范采血顺序影响了凝血项目结果的准确性。这样一来,凝血检验结果与患儿临床表现不一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了。我科立即将这个数据情况反馈新生儿科,用数据说话,以“数”服人。如今,该科护士已对采血顺序进行学习,新生儿的APTT危急值出现率也大大降低。
这次是肝素惹的祸。检验科当然不是背锅侠。
本次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小小的采血错误导致检验结果无法正确反映病人的病情。标本前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检测,一份合格的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期准则!做好每一个过程的质量控制,给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这样临床医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分析患者的病情,给以患者准确、有效的临床治疗。
另外,当出现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相符的时候,临床医生总是习惯把矛头转向检验科——检验科的结果不准确。临床医生总是疑惑:为什么检验科总是提供与临床表现不相符的检验结果?笔者认为当出现“结果不准确”的时候,检验人员应与临床人员协心同力,一起找出“不准确”的真相。笔者认为,为巩固检验科的地位,除了我们检验人需要不停进步以外,我们检验科还要勇敢说“不”。检验科不应成为背锅侠,不应承受“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