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异淋增多的幕后真相

作者:孙珊珊  哈医大一院 2021-11-26

【前言】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83%-96%),它的出现常见于病毒感染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原虫感染弓形虫)、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应激或过敏原刺激等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即形成异淋或称反应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异淋比例大于15%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案例经过

在日常发放血常规结果时我们对于每一例样本都有参考仪器散点图和报警信息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发放出准确详尽的报告以提示临床

这天一份诊室患者的血常规结果闯入我的视野


其血常规结果改变只有血小板的减少白细胞轻度增高而其分类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正常按照常理只需复查血小板是否真性减少而非聚集即可但散点图的异常引起了我的关注异淋区域提示有一定数量的细胞存在

查看仪器的报警信息,也提示有异淋/原始可疑细胞的出现。

遂进行人工涂片镜检以辨真相血涂片如下

经过人工分类发现大量异淋的出现百分率达到29%。

最后按照手工分类结果报告并提示临床

案例分析

后期追踪该患者的病历经过如下

32岁男患因头痛视物模糊4加重伴间断腹痛2日入院腹胀口干恶心腰部酸痛尿量减少

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生化系列结果:

LDH:385.1U/L. 尿素BUN:19.26mmol/L

肌酐CREA:608.6umol/L. 尿酸URIC:715.7umol/L

凝血结果:

FIB6.63g/L,DD3.1mg/L,其余结果正常

尿常规:

尿蛋白3+,隐血3+,RBC 689/HF,  WBC 10/HF

EB病毒抗体检测及基因定量呈阴性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抗EHF-IgM弱阳性;抗EHF-IgG阳性。

最终患者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知识回顾

1、当血常规分类结果基本正常时结果一定真实可靠不需要复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细胞发生异常时仪器可能将它归类于其他细胞形成正常的假象比如体积相对较大的2型异淋细胞核相对疏松时有可能计数到单核细胞中即便如本例中表现为只有血小板减少的样本也需注意是否有其他系统的改变排除血液病等可能因此复检规则联合散点图直方图和仪器报警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2、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可使血小板减少的病毒主要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巨细胞病毒出血热等

病毒侵犯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吸附于血小板导致破坏增加严重的麻疹病人及出血热患者可因DIC消耗血小板

而当细菌感染时产生的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其破坏增加也可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3流行性出血热的特点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播源的一种疫源性疾病家鼠型多发于春夏季野鼠型多在秋季出现是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症状的严重传染病病死率高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月有疫区旅居史或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可疑接触史

临床表现

发热可有乏力恶心腹痛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

“三红”面潮红胸部潮红颈潮红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低血压休克

肾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少尿或多尿

典型病程分5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WBC增高血小板减少出现异淋可有血液浓缩表现而导致RBC、Hb增高

尿常规可有尿蛋白阳性镜下或肉眼血尿

生化结果可有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血清特异IgM抗体阳性

4、流行性出血热(EHF)与异淋:

异淋是在一定因素刺激下导致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的形态变化已被证实主要为多克隆T淋巴细胞少数为B淋巴细胞EHF致病过程存在细胞免疫反应CD8+T细胞为主要参与细胞因而异淋可为其提供诊断依据但由于导致异淋出现的因素很多它并不是出血热所特有的但有着极高的阳性率

有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结合金标法EHF抗体检测可提高EHF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其对轻型和非典型出血热更有临床诊断价值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血常规人工复查镜下涂片仍然是一份准确又详尽的报告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点对于检验人员来说也是为临床提供重要线索和诊断依据的重要工序愿我们都能在大量标本检测的忙碌中不忘记抽丝剥茧细心观察为患者及临床尽可能多的提供有效线索能够帮助医生多知晓一些提示诊断的信息帮助患者少走一些弯路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

[2]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

[3]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疾病公众号检验星空

[4]沈利民.血热抗体联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诊断流行性出血热[J].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6(9):224-10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