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异淋增多的幕后真相
【前言】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83%-96%),它的出现常见于病毒感染(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原虫感染(弓形虫)、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应激或过敏原刺激等。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即形成异淋或称反应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异淋比例大于15%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案例经过】
在日常发放血常规结果时我们对于每一例样本都有参考仪器散点图和报警信息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发放出准确详尽的报告,以提示临床。
这天一份诊室患者的血常规结果闯入我的视野:
其血常规结果改变只有血小板的减少,白细胞轻度增高,而其分类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正常,按照常理只需复查血小板是否真性减少而非聚集即可。但散点图的异常引起了我的关注,异淋区域提示有一定数量的细胞存在。
查看仪器的报警信息,也提示有异淋/原始可疑细胞的出现。
遂进行人工涂片镜检以辨真相。血涂片如下:
经过人工分类,发现大量异淋的出现,百分率达到29%。
最后,按照手工分类结果报告并提示临床。
【案例分析】
后期追踪该患者的病历经过如下:
32岁男患,因头痛,视物模糊4日,加重伴间断腹痛2日入院。腹胀,口干,恶心,腰部酸痛,尿量减少。
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生化系列结果:
LDH:385.1U/L. 尿素BUN:19.26mmol/L
肌酐CREA:608.6umol/L. 尿酸URIC:715.7umol/L
凝血结果:
FIB6.63g/L,DD3.1mg/L,其余结果正常
尿常规:
尿蛋白3+,隐血3+,RBC 689/HF, WBC 10/HF
EB病毒抗体检测及基因定量呈阴性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抗EHF-IgM弱阳性;抗EHF-IgG阳性。
最终,患者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知识回顾】
1、当血常规分类结果基本正常时结果一定真实可靠,不需要复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细胞发生异常时仪器可能将它归类于其他细胞,形成正常的假象,比如体积相对较大的2型异淋细胞核相对疏松时有可能计数到单核细胞中。即便如本例中表现为只有血小板减少的样本也需注意是否有其他系统的改变,排除血液病等可能。因此复检规则联合散点图直方图和仪器报警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2、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可使血小板减少的病毒主要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巨细胞病毒、出血热等。
病毒侵犯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吸附于血小板导致破坏增加;严重的麻疹病人及出血热患者可因DIC消耗血小板。
而当细菌感染时产生的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其破坏增加,也可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3、流行性出血热的特点: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播源的一种疫源性疾病。家鼠型多发于春夏季,野鼠型多在秋季出现。是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症状的严重传染病,病死率高。
诊断依据:
⑴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月有疫区旅居史或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可疑接触史。
⑵临床表现:
①发热,可有乏力恶心腹痛
②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
“三红”:面潮红、胸部潮红、颈潮红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③低血压休克
④肾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少尿或多尿
⑤典型病程分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⑶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WBC增高,血小板减少,出现异淋,可有血液浓缩表现而导致RBC、Hb增高。
尿常规可有尿蛋白阳性,镜下或肉眼血尿
生化结果可有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血清特异IgM抗体阳性。
4、流行性出血热(EHF)与异淋:
异淋是在一定因素刺激下导致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的形态变化,已被证实主要为多克隆T淋巴细胞,少数为B淋巴细胞,EHF致病过程存在细胞免疫反应,CD8+T细胞为主要参与细胞,因而异淋可为其提供诊断依据。但由于导致异淋出现的因素很多,它并不是出血热所特有的,但有着极高的阳性率。
有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结合金标法EHF抗体检测可提高EHF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其对轻型和非典型出血热更有临床诊断价值。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血常规人工复查镜下涂片仍然是一份准确又详尽的报告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点对于检验人员来说,也是为临床提供重要线索和诊断依据的重要工序。愿我们都能在大量标本检测的忙碌中不忘记抽丝剥茧,细心观察,为患者及临床尽可能多的提供有效线索,能够帮助医生多知晓一些提示诊断的信息,帮助患者少走一些弯路,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
[2]《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
[3]《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疾病》公众号检验星空
[4]沈利民.出血热抗体联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诊断流行性出血热[J].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6(9):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