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里会动的“虫子”

作者: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19-04-10

【前言】


三大常规中的便便常规,是我们工作中较为不情愿做的事,各中滋味,想必大家也知道。便便里的白细胞、红细胞,大家也都认识,至于寄生虫,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人卫生的注重,有些不常见的寄生虫都已经“活”在教科书了。可当不常见甚至没见过的寄生虫来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案例经过】


清晨八点,大家开始忙活新的一天,自己也把住院部一批的尿液放进仪器检测,开始查看结果,那边看显微镜的同事说句:过来看下,便便里怎么有会动的虫子呢?额••••自己听到这句也是一脸惊奇,会动的虫子?


果不其然,自己在显微镜下看到运动非常活泼的虫子,梨形,有鞭毛,虫体量较多,马上反应过来,这是滴虫!谨慎起见,自己又拿张新玻片,滴点新开瓶盐水,重新涂片,依旧可以看到镜下运动活跃的虫子,且可以看到鞭毛,就像是白带常规里的滴虫,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那问题来了,滴虫据自己所掌握的也就: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可以导致腹泻,在便便中可以看到;阴道毛滴虫一般在妇科阴道分泌物中。莫非是蓝氏贾第鞭毛虫,如果是,这可是捡到宝了啊,“活”在教科书里的东西终于可以看到庐山真面目。


兴奋归兴奋,但总得拿出真凭实据说明它到底是什么。湿片中可见到该虫体为梨形,有鞭毛,运动活泼,初步怀疑:该虫体为滋养体期,患者处于感染阶段。查看患者信息:儿科,男,7岁,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便便标本性状:黄色、稀糊状。


同事将标本涂了多张玻片,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瑞—姬氏染色液,自己拿了张玻片做苏木素—伊红染色,由于科里无苏木素染色液,自己只能跑去病理科染色。(为了找寻答案,真是要拼了,科里就差没进行抗酸染色)


下面,就一起来鉴赏下该虫体的美图:

 

1.jpg

图1,革兰氏染色,尾部可见清晰鞭毛

 

2.jpg

图2,革兰染色,可见虫体清晰鞭毛

 

3.jpg

图3,瑞—姬氏染色液,不见鞭毛

 

4.jpg

图4,瑞—姬氏染色液,不见鞭毛


综合以上图片和染色方法,可以发现:图1、2为革兰染色,可见虫体全部染为红色,鞭毛清晰可见(有些虫体不可见鞭毛),真菌多见。图3、4为瑞—姬氏染色液,虫体染色质为蓝色,可见一个红色的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个小核仁(需油镜下微调),不见鞭毛。最后比对图片和翻阅书籍,该虫体为:肠滴虫!


自己在病理科的苏木素—伊红染色效果不佳,辨别难度不易,就不上传图片,后来证实了该虫体,再翻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得知原虫最好的染色是:铁苏木素染色。是的,就一字之差,苏木素染色和铁苏木素染色。


从这次肠滴虫染色,个人得出个小经验:标本可见较多真菌(可能与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关);革兰染色重点抓其鞭毛(鞭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着色较好);瑞姬氏染色重点抓细胞核与核仁(瑞姬氏复合染色液对细胞核、细胞质着色较好)。如果想看到更多鞭毛,可进行鞭毛特殊染色,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使鞭毛直径加粗,再进行染色。


最后,我们不考虑蓝氏贾第鞭毛虫原因有个简单方法:蓝氏贾第鞭毛虫有1对的细胞核,各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而该虫体仅有一个细胞核,且核仁非常小,需油镜下细微调节才能看到。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怀疑,如果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侧面被染色的呢,是不是就只看到一个细胞核呢?这个当时自己也有考虑,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观察细胞形态,是不一样的。自己也慢慢地扫描整张瑞—姬氏染色液的片子,全部虫体均为一个细胞核,且蓝氏贾第鞭毛虫被称为“旅游者腹泻”与患儿最近病程并无关联,故排除。


确诊是肠滴虫后,告知经管医生该虫体为患者免疫力低下所致,首选药物甲硝唑。完美,收工!


【案例分析】


人毛滴虫又称为肠滴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滴虫性肠炎。


【形态与生活史】


该虫体的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时期,滋养体呈梨形,似阴道滴虫,在新鲜标本中,虫体无色透明,做活泼的突进式运动。


经吉氏染色或铁苏木素等染色后,可见的主要结构有卵圆形细胞核一个,位于虫体前部,核内有一细小的核仁和分布不均的染色质。轴柱1根,纵贯虫体,末端伸出虫体外;前鞭毛3~5根,后鞭毛1根,附着于波动膜外缘,由虫体后端伸出,波动膜与虫体等长;胞质中含有食物泡和细菌。


滋养体既是感染阶段又是致病阶段。随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的滋养体,在大肠内以二分裂法繁殖,而后随粪便排出。[1]


【心得体会】


细胞形态学、细菌形态与辨别、寄生虫检验,相对于智能化、自动化的仪器,这三方面考察的微观世界,往往更能体现一个检验人的价值和成就感。就像病理科同事说的,如果在你手上发现并诊断了癌,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曹励民.寄生虫学检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4-55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