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需要规范

作者:续薇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2022-07-21

续薇,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检验(质控)中心主任、实验诊断学系主任。获吉林大学医学教育贡献奖、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医、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称号。主要兼职:吉林省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九届常委、第十届血液体液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分会常委,CNAS医学实验室认可主任评审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编者按】为了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2021年1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下发《关于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中指出推进医联体内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检查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升检查检验的同质化水平,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同时《办法》强调开展互认工作的检查检验项目应当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便于开展质量评价。所以,要提升检查检验的同质化水平,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互通共享,检验科发出的检验报告应规范。为此,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于2021年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布了《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旨在推动尿液分析检验报告的规范化,加快检验结果互认的进程。本期,我们邀请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组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质控)中心主任、实验诊断学系主任续薇教授就尿液分析报告中有形成分名称和结果报告规范化进行简要介绍。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发布的背景与主要目的是达到名称应统一,报告应规范。


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尿液分析是常用且十分重要的检验项目,它能够筛查、鉴别人体泌尿系统疾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对于泌尿系统肿瘤性疾病又有着细胞病理诊断的价值。我们看到的尿液检验报告单上,有很多有形成分的内容报告,包括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病原体等。尿液有形成分种类多样,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有形成分变化更为复杂、种类更加多样。


目前,不同的实验室对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描述与定义名称还不统一,结果报告内容与描述性报告还不一致。纵观国内外,有关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命名与报告的指导性文献鲜见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验结果的互认、互通与共享。


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于2019年9月启动并组织专家编写《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整个编写和讨论修订过程历时近2年。在编写过程中,专家组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反复讨论、修改,并征求了临床医生及一线检验人员意见。《共识》不仅详细总结了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显微镜下尿液中可见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病原体等有形成分名称,还给出了明确的形态学名称建议。此外,《共识》还提示了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病原体的鉴别要点、来源与机制、意义与应用等。借此,对所有参与《共识》编写、意见征集、发表培训所作出贡献的同道表达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识》通篇采用了大量表格,网络版提供了表格中全部有形成分的图像,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尿液分析中涉及的各类有形成分的名称、形态特点等进行全面介绍,对有形成分的来源与机制、临床意义进行简述,直观而详实,对于临床应用与结果互认、对医工结合与成果转化、对细胞影像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共识》建议,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尽量使用《共识》中推荐的尿液有形成分的名称,必要时,采用分层报告或解释性注释。此外,在进行尿液复检、人工审核结果、自动审核,或者是有临床需求时,应进行尿有形成分镜检,当镜下不能明确分类与鉴别时,建议做辅助检查或化学染色,尽量能够明确报告有形成分的种类和数量。


对于尿液有形成分的结果报告,《共识》给出了异常红细胞报告、血尿分层报告、白细胞报告等11个方面的建议。


1. 异常红细胞报告:当尿液镜检发现红细胞超过5个/高倍视野时,除了报告数量外,应进一步关注红细胞形态改变,并建议临床做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查。若仪器法检测红细胞超过参考区间,或显示为非均一性红细胞时,建议进一步做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查,检验结果需报告异常红细胞百分比。


2. 血尿分层报告:当血尿中出现异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如形态如三角形、盔形、直角形等),建议做分层报告。第一层可注明异常红细胞的名称并报告百分比;第二层可结合临床信息及其他检查结果(如血涂片中裂片红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提示临床排除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可能;第三层提示必要时进一步做的相关检测项目。


3. 混合性血尿报告:混合性血尿即当血尿中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比例接近时,推荐不仅要报告异常红细胞百分比,还应进一步结合临床信息、尿液干化学结果,及尿液有形成分的其他发现(如红细胞管型)和肝、肾功能等,综合判断后,报告血尿的可能来源。


4. 白细胞报告:尿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共识》建议在常规尿有形成分检查中,可将其统一报告为白细胞。


5. 诱饵细胞报告:当诱饵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尿路上皮细胞感染多瘤病毒后,出现的特征性变化的细胞,容易被误认为是肿瘤细胞,所以称为“诱饵细胞”。尿检发现诱饵细胞时,推荐在报告结果中加以描述,当与肿瘤细胞不易鉴别时,建议将标本离心制片、巴氏染色、SM或S染色后进行鉴别。肾移植后并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尿液应进行染色观察是否存在诱饵细胞,一旦发现应体现在尿液检验报告中。


6. 管型报告:尿液中出现管型时,不宜笼统报告为生理性管型和病理性管型,应在高倍镜下鉴别和确认,并依据管型具体类别分类报告。对于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未染色时难以鉴别的特殊管型及罕见管型,必要时可进行染色后镜检,有条件时采用相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等特殊方法进行鉴别,确认后报告。


7. 管型危急值报告:泥棕色管型可作为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敏感性发现指标,应予以明确鉴别,当每个低倍视野中发现超过10个时,建议结合临床表现可选择作为危急值报告给临床医师。


8. 结晶报告:对于结晶种类,《共识》提出了多个名称替代建议,包括:用草酸钙结晶代替一水草酸钙结晶和二水草酸钙结晶;用非晶形尿酸盐结晶代替无定形尿酸盐结晶;用尿酸钠结晶代替单水尿酸钠结晶;用尿酸铵结晶代替重尿酸铵盐结晶和尿酸铵盐结晶;用非晶型磷酸盐代替无定形磷酸盐结晶;用磷酸铵镁结晶代替三联磷酸盐结晶、三重磷酸盐结晶和鸟粪石;用磷酸钙结晶代替磷酸二钙结晶和羟基磷灰石;用亮氨酸结晶代替白氨酸结晶。


9. 对比剂结晶报告:使用对比剂患者可能出现标本外观浑浊、血尿、结晶尿和结石形成等不良表现。当发现尿中存在可疑对比剂结晶时,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或放射造影医生联系并确认。同时,建议患者大量饮水后,重新留取中段尿标本复查。


10. 病原体报告:当尿液检出寄生虫及虫卵等,一般情况下多为标本污染所致,也可能为泌尿系统原发性、异位寄生或侵入性寄生虫感染。需结合阴道分泌物、粪便、前列腺液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建议在报告中注释其可能来源。离心沉淀有助于提高寄生虫及虫卵检出率,必要时可应用相应的染色方法鉴别,建议鉴定并报告寄生虫及虫卵名称。


11. 异形尿路上皮细胞报告:当发现尿路上皮细胞形态异常时,应报告异常尿路上皮细胞的名称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igh-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HGUC),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Suspicious for High-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SHGUC),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Atypical urothelial cells,AUC),低级别尿路上皮细胞肿瘤(Low-grade urothelial neoplasia,LGUN)。当发现异常但不能确定异常尿路上皮细胞的名称时,可巴氏染色后进一步确认,报告时描述细胞的形态特点,并建议临床做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或称细胞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有条件时,也可做巴氏染色检查,并按照2016年国际细胞学学会发布的《尿液细胞学TPS报告系统》作出报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7): 574-586. 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10115-00038.

本文曾刊登于2021年12月15日《健康报》,今经作者同意并整理,刊发于《临床实验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