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多学科联合诊治研讨会学术纪要

作者: 4843
作者单位:文丨本刊编辑部 2024-07-30

2024年5月25日,急诊多学科联合诊治研讨会在大连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协办,旨在通过分享急诊医学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交流临床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推动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这场百人线下会,医疗领域众星云集,共赴大连之约,大会学术报告环节邀请到了多位检验、临床领域的专家,围绕“急诊检验高质量发展”、“ACS急诊分诊新进展”话题等进行经验分享,下面带大家一起回顾本次会议的亮点部分。

一、会议开幕致辞

本次大会主席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李士军主任和雅培核心诊断北区总经理张宇峰先生分别为大会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同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在急、慢分治政策引导下,急诊患者逐年增多,急诊科压力增大,急诊检验作为急救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至关重要,本次会议我们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急诊专家和检验专家,分享急诊医学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临床经验和最佳实践以及如何打造高效灵活的急诊实验室,助力临床为急诊病患制定快速精准的临床决策等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张宇峰总经理在致辞中指出,本次急诊多学科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促进急诊检验的发展和创新,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分享急诊医学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交流临床经验和最佳实践。作为全球诊断领域的领导者,雅培核心诊断近年来也一直在关注急诊领域,并推出了All In One急诊整体解决方案,在平台整合、减少抽血量、减轻急诊工作量、提高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助力急诊实验室的卓越运营。

二、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致辞环节后,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的毛海婷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的潘华政主任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寿松涛主任共同担任上午学术论坛及讨论环节的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中心的梁岩主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的李铁刚主任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康健主任分别带来学术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中心梁岩主任报告了《ACS急诊分诊新进展》,梁主任结合近期ACC和ESC关于ACS指南的更新,强调了在ACS分诊流程中,肌钙蛋白已成为急诊胸痛鉴别中不可或缺的检测指标,且为诊断AMI的“必要标准”,hs-cTn可更早检测到心肌损伤后更低浓度的肌钙蛋白,提升AMI早期诊断敏感性,最新ESC指南和ACC指南强调了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的重要性,无缺血证据才进入CTN流程,仍推荐首选hs-cTn作为AMI标志物,ESC指南推荐0/1h,0/2h快速分诊流程;ACC指南除以上外推荐High-STE ACS 0/3小时排除算法。梁主任总结指出,进一步优化hs-CTN检测性能,提高同质化比较可能性,是否可能建立任意两点法测定模型,为临床提供便利,可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有待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积累更多中国经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李铁刚主任报告题为《急诊PCT在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李主任的报告主要从急诊急性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的挑战、PCT-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理想标志物、PCT帮助LRTI/CAP的鉴别诊断、PCT帮助指导LRTI/CAP抗菌治疗方案和降钙素原检测的技术要求展开分享,强调了PCT作为鉴别诊断和指导抗菌治疗的指标价值。PCT检测为急诊感染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感染类型、评估病情严重度,并优化抗菌治疗决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康健主任报告的题为 《急诊感染早期诊断的炎症检验指标的应用及判读》,康主任的报告主要分享了炎症感染指标在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包括血常规、CRP、PCT、IL-6、SAA、铁蛋白(SF)、肝素结合蛋白(HBP)、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等是判断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监测病程及用药疗效的利器。上述炎症感染指标联合使用,互相补充,结合其他炎症指标和临床症状,对感染进行联合判读,可以为临床诊断感染、感染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监测提供强有力的证据。Presepsi在鉴别创伤后感染与创伤后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方面优于PCT、CRP、WBC等生物标志物,Presepsin受肾功能衰竭影响,同时不具有鉴别不同病原菌的价值,而PCT对感染不同病原菌感染有鉴别价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检验科王慜杰主任、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的谢华斌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检验科的张宁主任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的刘永娥主任共同担任下午场的论坛及讨论环节的主持人。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王卫忠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的王连明教授、刘永娥主任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检验组的姜凤全教授携手带来学术报告。

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王卫忠教授报告了《急诊检验能力建设和专家共识》,王教授的报告结合《急诊检验能力建设与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急诊检验的资源、急诊检验的质量管理、急诊检验危急值管理和急诊检验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四个方面下的19条建议展开介绍,同时结合医院科室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成果分享,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尤其关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王连明教授报告了《心肌损伤多平台实验项目指标的临床》,报告主要从高敏肌钙蛋白与普通肌钙蛋白、中心实验室与P0CT结果的一致性和为临床提供检验报告之外的信息进行分享。报告结合《第四版急性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2023 ESC ACS管理指南》、AACC/IFCC联合共识等,指出hs-TnI对于AMI快速诊断不可或缺仅靠临床症状、心电图对AI诊断,尚存不足之处,还需结合hs-TnI进行准确诊断。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刚更换高敏肌钙蛋白系统,医生质疑结果与临床不符合,如何向医生解释或宣贯?cTnT(POCT)和中心实验室cTnI是否需要进行比对?如何比对?急诊(胸痛中心)开展P0CT检测,是否还需要开中心实验室的心肌钙蛋白检测?什么情况需要?展开经验分享。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刘永娥主任报告了《急诊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主要从急诊检验的机遇与挑战、高质量发展时代急诊检验质量提升的方向、急诊实验室流程与质量管理的探索和未来急诊检验展望进行分享。重点探讨了结合高质量发展标准的需求,新的策略、改进措施,如何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特色化发展,强调急诊检验的多学科协作和规范化诊疗,利用检验数据支持临床科研和专科能力提升,旨在优化急诊检验流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检验组姜凤全教授报告了《脑钠肽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问题探讨》,报告主要从心力衰竭与利钠肽、利钠肽影响因素和利钠肽临床应用展开分享。报告结合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临床路径、诊断流程和BNP和NT-proBNP的生成、释放机制及其在心功能异常中的作用,强调了BNP和NT-proBNP作为实验诊断指标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应用探讨利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精彩的学术报告之余,与会的专家们围绕“急诊临床对检验的需求以及如何合作共赢”和“急诊检验能力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经验分享”的主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和观点分享,专家们的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为论坛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至此,急诊多学科联合诊治研讨会在浓浓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各位专家的经验分享及观点交流为会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相信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定会为急诊多学科联合诊治提供经验指导,并进一步推动急诊学科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