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今日检验 2010-11-19

    D-二聚体(D-dimer,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在血浆中的增高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已经在与血栓性疾病有关的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肝病如:病情的诊断、出血的预测、纤溶亢进、并发DIC及预后的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D-二聚体以及在肝病诊治中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一.D-二聚体的概述

    1. D-二聚体的形成及特点

    在体内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在转谷酰胺酶和活化的凝血因子XIII(F XIIIa)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可被纤溶酶降解,释放出各种FDP碎片,这些碎片经过进一步降解,逐渐产生包含r链相连的两个D片段,此即是D-二聚体。

    D-二聚体的分子量为184 000-202 000[1],在280nm下克分子消光系数为17.8,在体内的半衰期>3小时,主要经过肾脏排泄。正常人血浆中的含量<400ug/L[2].

    Hamaguch等[3]研究发现:D-二聚体可刺激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OMO-1)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PAI-2),引起NOMO-1表面组织因子表达活性增强;此外,D-二聚体还可促使NOMO-1生成超氧阴离子,促进白细胞介素 1a(IL-1a) 和1B(IL-1B) 的释放。

    2.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终末产物之一。研究表明在纤维蛋白原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均没有r链交联的存在,因此,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降解形成特异性的D-二聚体是目前D-二聚体检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理论基础。

    D-二聚体除了作为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理想鉴别指标外,还对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等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以及作为溶栓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此外,D-二聚体还被用于肝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肾病的病情监测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某些恶性肿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和疗效监测等诸多的领域[4、5、6、8,9、10]。

    3. 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

    目前国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法(LATEX),ELISA法和免疫金标法。乳胶凝集法具有简便、快捷、无需特殊设备的优点,适合于急诊的检测,但是其灵敏度较低为25ug/L,且结果为定性与半定量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ELISA方法灵敏度高,达到3-10ug/L,且可以定量。但是传统的ELISA法耗时,需2-6小时,不利于急诊检测。近年来采用快速ELISA法获得成功,可在10-35分钟内得到结果,且可上机批量检测,如法国STAGO公司的Instant LA D-dimer可在10分钟内完成测试[7]。

    免疫金标法既具有乳胶凝集法的简单、快速优点,又具有ELISA能够定量的特点,但是受到脂血、肝素及类风湿因子的干扰,产生假阳性结果。

    二. D-二聚体在肝病中的水平改变及机制

    国内外文献均报道了D-二聚体在肝病中的变化。一般认为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类型的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在肝硬化、肝癌和重型肝炎中的阳性例数和增高程度更为显著。肝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作为病情诊断.、预后估计、出血预测.、并发DIC的诊断.以及肝病癌变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D-二聚体水平在肝病中增高的机制,主要源于肝病尤其是严重肝病患者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其增强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与之有关的几个方面有[16](1)肝细胞破坏,微粒体中的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到血循环中,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2)肝炎病毒和/或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并使组织纤溶酶激活物释放增多,而肝脏清除能力下降;(3)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受损,对内毒素以及来自肠道的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下降或消失;(4)肝脏合成a2-纤溶酶抑制物减少。

    三. 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肝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肝病病情的诊断价值

    很多研究和报道发现[12,13,14,17,19],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急性肝炎轻度升高,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度升高,在重型肝炎重度升高,说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而呈递增趋势。因此,D-二聚体的定量可以作为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