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如何防治肿瘤
我从事医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大约50年了,做过临床医生,也搞过科研,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做预防。
临床、科研、预防是医学工作的三大部分,作用都很重要,但一般人不了解“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我们讲“半个世纪的抗癌之战”就是要从“预防”讲起。这段历史,是我国现代肿瘤防治工作的序幕。回顾历史,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如何防治肿瘤。
中国抗癌之战,始于1959年
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肿瘤防治工作,可以形象地称为“抗癌之战”。这场战争始于1959年,从那一年开始,国家组织专家医疗队到河南林县(现称林州)开展食管癌现场综合防治研究工作。不久,林县作为我国第一个食管癌高发现场被发现,全国其他地区的肿瘤高发现场也相继建立。
肿瘤高发现场,就是肿瘤高发区,对肿瘤高发区进行现场调查,属于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缺医少药、技术匮乏的林县,变成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食管癌防治研究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林县的三级防癌网络模式及连续50多年坚持开展的肿瘤登记工作,为我国的肿瘤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50年前,河南林县流行“噎食病”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群众受贫穷、疾病双重折磨,林县流行一种病,俗称“噎食病”,即吃了东西咽不下去,“得了噎食嗝,吃秋不吃麦”(指活不过一年)的民谣广传。一些食管癌高发村,家家都有人因食管癌死去。但那时谁都不知道这是啥病——群众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
1957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一次全国会议上说,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该发言被会议简报收录,周恩来总理看到后很重视,指示“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这场“抗癌之战”由政府高层启动,自上而下开展起来。
抗癌之战,首先要摸清“敌情”
50年前,我国对肿瘤发病情况的了解可以用4个字概括:一无所知。
抗癌之战如同打仗,打仗要先知敌情,可我们对肿瘤的流行状况不清楚,比如哪些癌症在哪些地区高发。先摸清这个情况,这项工作就是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
1958年秋,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杰出的组织领导者、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冰同志,首赴林县开展调查, 拉开了林县食管癌防治的序幕,之后按照周总理指示派出专家医疗队,长驻林县,开展食管癌现场综合防治研究工作。从1959年医疗队进驻林县,至今已经持续50多年,先后参加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医疗队员有340多人。这项工作促进更多高发现场建立,形成全国肿瘤防治热潮。
李冰那一代肿瘤学工作者不辞辛苦,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历史功绩,他们绘制图谱,基本摸清了主要肿瘤的分布,为今后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研资料。这项工作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现在很多人不重视高发现场调研
现在,很多人已淡忘那辈人的工作,许多人搞研究就是一头钻在实验室里,不重视高发现场的调查与研究。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当时那一代专家的科学态度。
当年在林县还有一个人值得记住,他是沈琼,现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病理学家、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那时只是一位年轻的病理学讲师。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组织是不是癌,最权威的是做病理分析,就是把肿瘤组织切掉一小块,制成薄薄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细胞形态判断是不是癌细胞。现在,病理分析也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
如何给“噎食病”患者做病理检查?受宫颈癌刮片的启发,沈琼决定取食道黏膜刮片。用什么工具能取到食道黏膜呢?沈琼尝试过各种办法,先是从食道伸进一根软管,但软管太滑,取不到黏膜细胞,后来用妇女扎发髻的网包住气囊,咽下去,再一吹,气囊鼓起来,就能刮下一点黏膜细胞了,然后把取下的黏膜细胞制作成切片,染上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了癌细胞,这才最终确定“噎食病”原来是癌症。
沈琼发明的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沈氏拉网法”。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沈琼创立了食管癌诊断细胞学,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中的重大难题。
预防医学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
讲完这段历史,我想再说说临床、预防之间的关系。
临床工作,面对的是一个病人,目标是把这一个人的病治好;预防工作,面对的是一群人,目标是把人群的疾病流行规律搞清楚。两者都很重要,是互补的,都不可缺少。可是,很多临床医生轻预防,许多病人也不理解预防医学的重要意义。人们都感谢临床医生,因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满足了人们最急迫的需要。人们不一定记得住预防医学工作者,他们默默地在实验室工作,在厂矿作基础调查。
预防医学是防患于未然,是不让人得病,面对的是整个人群。它取得的成绩,会让一代人、几代人受益,比如天花、霍乱、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脑等疾病,一旦有了疫苗,这些病就不会大范围流行,也不会大量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