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爱输液 免疫力会受损
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公布,提出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但13日记者在市区随机调查发现,在吃药不管用时,有4成多受访者主动放弃肌肉注射治疗,选择输液治疗。专家为此提醒,患者切不可盲目选择输液治疗,是否采用输液治疗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调查
4成受访者愿输液治病
13日,记者以“感冒了,你选择何种方式治疗?”“你主动选择过输液治疗吗?”等为题,在市区随机采访了20人。
今年30岁的陈文告诉记者,因她的体质较好,感冒后她不会立即吃药,而是先使劲喝水,发发汗,如果持续几天仍不见好转,才会买药吃,但绝不会选择肌肉注射或输液。
60岁的宫女士告诉记者,一感冒,她就会赶紧买药吃,若吃药不管用,便会主动到诊所输液,不会选择打针。“打针效果慢,也不好使,输液效果快一些。”宫女士说。
“从小到大,只要感冒,我都是输液,从来没打过肌肉针。”市民丛女士说,她就特别抵触打针,因为感觉特别疼,输液相对能舒服一些,效果也快。调查中,部分学生家长表示,为让孩子的感冒早些好,会主动选择让孩子输液治疗。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表示,感冒后一般先抗一两天,若仍不见好转才考虑用药。对治疗方法,其中7人表示,只选择吃药,不考虑打针和输液;有9人表示,在吃药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不会尝试肌肉注射治疗,而是选择输液,这占到了受访者人数的4成多。
提醒
输液应因人因病而异
“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能肌注不输液是有道理的。”市立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滕海风表示,在吃药、打针、输液三种治疗方式中,吃药的不良反应最轻,见效最慢,但却最安全。所以,患者如果平时身体好、消化功能无异常,生病时应首选口服用药。比起吃药,肌肉注射的效能虽稍微快些,但比较疼,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种治疗方式。
针对部分市民主动选择输液治疗的做法,滕海风表示,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用药习惯。由于脉输液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中,所以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由此导致的危害也最大。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自身免疫力。如果注射的是抗菌素类药物,还会产生耐药性。
“是否需要输液,要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滕海风说,在普通门诊可以治疗的病,一般都可以选择口服或肌注。然而一些危重症患者,如外伤、大出血、休克等则首选静脉注射治疗,因为静脉输液能使药物更迅速达到“目的地”,控制病情。在选择时,还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情况和年龄。如老人和身体比较弱的人、病情偏重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都更需要输液治疗,疗效也更强。此外,是否需要输液有时也要由药物本身决定,例如有的药物只能输液,而有的则有各种剂型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