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影响了6岁小女孩的肿标结果?

作者:王广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2023-02-15

前   言


临床上肿瘤标志物常应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以及治疗的效果评估,但是临床上经常会出现非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升高,这给临床以及病患有时候会带来困扰。故解读肿瘤标志物结果时需慎重,需要考虑在一些非肿瘤病情情况下,其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CA153临床上常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在非肿瘤情况下增高少见,在笔者工作中遇到一例6岁小孩CA153增高,发现其原因并非为肿瘤所导致,故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02

案例经过


6岁女性患儿,因“确诊重度地中海β型贫血5年余,发现血红蛋白下降半天”入院。既往有多次输血史,体查:T:36.8℃,P:130次/分,R:28次/分,Wt:20Kg,BP:103/56mmHg,营养一般,神志清楚,反应一般。全身皮肤青灰色,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大小形态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睑结膜、唇黏膜、甲床苍白,颈软,咽不红,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大小、形态正常,呼吸平稳,呼吸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心率130次/分,心音有力,心律齐,无杂音。

腹稍隆,尚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肋下5-6cm可扪及,脾肋下4cm处可扪及,质韧,肠鸣音可。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肢端暖,CRT2秒。住院经过:入院后予告病重,重症监护,予补液、输血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3.78×10^9/L,↓中性细胞数:2.4×10^9/L,中性细胞比率:62.6%,淋巴细胞数:1.19×10^9/L,淋巴细胞比率:31.4%,红细胞:1.18×10^12/L,↓血红蛋白:36g/L,↓血小板:221×10^9/L;


尿常规:镜检红细胞:3.50个/HPF,尿胆原:+++,尿潜血:++,尿酸碱度:6.0,尿白细胞:+;凝血功能正常;

肝功能:总胆红素:34.10umol/L,↑直接胆红素:16.10umol/L,间接胆红素:18.00umol/L,↑谷丙转氨酶:70.0U/L,↑谷草转氨酶:57.8U/L,↑总胆汁酸:18.6umol/L;

肾功能:肌酐:25.0umol/L,↓心肌酶大致正常;超敏肌钙蛋白正常。患儿血红蛋白:36g/L,提示重度贫血,为纠正贫血,于11月28日输注同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5u,输注过程中患儿无发热,无皮疹及呼吸困难,复查血红蛋白:63g/L,随后病患出院,转至外院进一步治疗。8天后又入院进行输血治疗,入院前血红蛋白为53g/L,输血后为84g/L,入院第三天予以出院。


03

案例分析


笔者发现此病例是在进行患者的输血前上机检测时,发现标本血清外观呈现黄褐色,心想患者可能存在黄疸情况,处理完标本之后,查看患者信息,为6岁小女孩,查看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确实存在血红蛋白降低严重,胆红素增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LDH也增高,推测可能为溶血性黄疸,属于溶血性贫血疾病范畴内。

溶血病因复杂,但是笔者根据发病机制分析,主要分为内因跟外因,内因主要指的是红细胞本身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红细胞膜结构异常,酶类缺陷等)导致溶血,临床以地中海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等多见,外因主要为免疫性溶血,体内存在针对红细胞的抗体从而导致溶血。

临床上以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溶血,药物性溶血等多见,但是查看患者结果并未做相关的鉴别试验,遂查看病历信息,病历上显示:经外院确诊为重度地中海β型贫血,属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以及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在笔者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发现部分溶血的患者的CA153会增高,于是我给患者检测CA153,检测结果如下:


第一次入院检测结果


第二次入院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增高?超过上限2倍多。临床上无肿瘤证据,基本可以排除,那会是地中海β贫血导致的嘛?

查阅一篇国外文献[1]名为“纯合子b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b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清中CA153水平升高”的研究中,测定了108例纯合型β地中海贫血(b-thal)患者、43例镰状细胞/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性别和年龄)的血清CA153水平。

应用参数统计,因为所有获得的值都符合正态分布。95名b-thal患者(88%)、35名S/b-thal(81%)患者和1名对照组的CA153水平升高,并在随后的重复评估中得到验证,在42名地中海贫血患者(39%)和12名S/b-thal患者(28%)中,血清CA153>85IU/ml,这是一般性乳腺癌患者通常观察到的范围。

与健康对照组(19.3±6.81IU/ml)相比,b-thal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显著升高(78±50.1IU/ml),S/b-thal(65.4±37.7IU/ml)。除零星病例外,其他四种肿瘤标志物(CEA、AFP、CA125、CA199)水平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为了确定可能影响血清CA153水平的因素,我们调查了性别、年龄、疾病表型、脾切除术、共病情况和其他参数的影响。在监测78例b-thal患者和31例S/b-thal的CA153水平时,注意到输血不足或延迟的患者、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和患病发作的S/b-thall患者的CA153含量较高。

此病例情况下跟文中的研究基本相符。CA153增高的是由于β地中海贫血导致的,但是增高的机制是如何,文中也有提及,如下:

CA153识别MUC1多态性糖蛋白上的表位,该糖蛋白并非仅由上皮细胞表达。MUC-1核心蛋白的产生和表达已在正常骨髓、CD34+祖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以及各种血液学恶性肿瘤中得到证实。然而,在红系细胞中发现了最显著的表达,这一发现在红细胞生成培养物中也得到了证实(Brugger等人,1999)。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MUC-1在红细胞分化早期表达,伴随着糖蛋白a表达和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但随后它被下调,并在成熟红细胞中消失(Rughetti等人,2003)。

我们之前观察到,未经治疗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CA153水平升高,这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在补充维生素B12后,即在将无效的红细胞生成转化为有效的红细胞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在这些患者中,骨髓上清液中的CA153水平显著升高,这提供了骨髓可能是CA153产生增加的部位的证据(Symeonidis等人,2004)。

在两组受试患者中,CA153水平与外周溶血和骨髓无效红细胞生成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假设具有高MUC-1表达的骨髓凋亡成红细胞是检测到的血清CA153水平升高的来源。或者,凋亡成红细胞释放的Lewis抗原的量增加,与粘蛋白肽核心抗原共享共同抗原表位,可能被免疫放射测定底物误识别为MUC-1,并测量为CA153(Baldus等人,2002)。

文中提及增高的CA153可能来源于骨髓中的无效红细胞生成,以及外周溶血,跟此病例中的患儿情况符合,病患由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骨髓中存在无效红细胞生成,以及外周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溶血现象,其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也能反映出来。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是都与红细胞相关,尤其是存在病态红系造血,以及红细胞破坏引发的溶血存在密切联系。

β地中海贫血一般为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而此病患MCV却为正常?



笔者推测可能是存在反复输血导致的,输入的红细胞量大大超过自身的合成量,掩盖了本身红细胞的特点,其铁蛋白>2000ng/ml,也能说明患者存在多次输血,反复输血会导致体内铁负荷增加。

也有文献[2]研究显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合并地中海贫血时,可表现为正细胞贫血。但需要检测血清叶酸跟维生素B12的水平,查看患者结果,叶酸和维生素B12都处于正常水平,基本可以排除巨幼红细胞贫血。


04

总   结


目前临床上肿瘤标志物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现阳性的时候并不一定为肿瘤,如CA153增高,除了部分乳腺癌,肺癌等肿瘤检测阳性外,在一些非肿瘤疾病中,也可升高,尤其是在与贫血,溶血相关的血液疾病中。


05

专家点评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技师伍海英

笔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检验结果重视与临床的联系,肿瘤标志物CA153是乳腺糖类蛋白质,主要是癌胚抗原,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比较高,但并非特异性,因此CA153升高时需要与临床相结合,笔者作为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检测结果和临床相结合去分析,探究原因,发现规律,并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较好地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其他肿瘤,在地中海贫血时也会出现升高,这让临床对我们的结果也有了信赖,许多情况下,临床对我们检验有种误解就是我们的检验结果不稳定,而检验工作人员也给不出合理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A Symeonidis, A Kouraklis-Symeonidis, I Constantinidou, et al. Increased CA-15.3 levels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homozygous β-thalassaemia and sickle cell/β-thalassaemia.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6, 133:692-694

[2]吴修全,等,非大细胞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3):302-306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