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让血糖变得可控!
继9月份刊载《移动医疗为就医难、就医贵带来一缕曙光》一文后,文中提及的试点医院向报社反映频繁接到糖尿病患者的咨询电话,问及:如何参与到糖尿病远程管理项目 、如何实现糖尿病科学地自我监测、管理,以及项目实施近一年来,糖尿病人自我监测、管理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希望可以通过本报向广大患者统一解答以上疑问。
针对这几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以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做为远程管理终端的三潭医院糖尿病中心丁炜光主任、武警天津总队医院内科主任、天津市内分泌学会委员李红涛主任以及该项目特聘内分泌专家、天津市内分泌学会秘书、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糖尿病眼病防治中心李梅主任,为广大的患者解疑答惑。
据丁主任介绍,在医院目前管理的几千名慢性病患者中,有超过60%以上的患者通过随访指导获得了较好的控糖效果,记者从管理系统里随机抽取了30名患者的数据看到:平均空腹血糖从管理前的8.35mmol/l降到6.05mmol/l,餐后血糖从13.05mmol/l降到8.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5%降到6.2%,治疗、管理效果非常显著。
李梅主任介绍,在其管理的项目组中,有一位患病15年的张女士,在进入项目之前,早晨空腹血糖16、早餐后29、晚餐后也高达20多,糖化血红蛋白11%。在用药上,胰岛素早晨24、晚上22,格华止、拜唐苹和亚莫利也都用到了最大剂量。张女士面对自己已经失控的血糖几近绝望。
进入项目后,李主任发现从事保洁工作的张女士平日为了有力气工作早餐吃得过饱,下班后为了犒劳辛苦了一天的自己还会吃一顿较为丰盛的晚餐,一天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运动。针对此情况,李主任给了张女士几个建议:1. 利用项目配套的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和远程管理系统的提醒,按时监测血糖,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2. 早晚餐减半,上午工作空闲时少量加餐3. 晚餐后运动一小时。4.停用与预混胰岛素合用的亚莫利。
半信半疑的张女士回家遵照李主任的医嘱实行了仅仅两周,空腹血糖就降到了9,餐后血糖也到了12左右。这期间李主任的团队一直通过糖尿病远程管理系统给张女士及时的指导,教会她如何根据监测的结果调整自己的饮食运动和心情。 三个月后,张女士复查各项指标,惊喜地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降到了7%。通过半年的专业指导和主动的自我监测、管理配合,张女士已经和从前判若两人。更让李主任欣慰的是,通过学习糖护士血糖管理手机客户端软件(APP)提供的教育资料,张女士认识到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要性,已经让自己上大学的儿子开始定期测血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记者在采访李红涛主任的时候得知,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不但能帮助进入试点医院的“糖尿病门特人头付费”项目的患者,暂时还没有机会加入此项目的糖尿病人如果想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样可行。
李红涛主任于今年收治了一位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出差、无暇就医甚至排斥就医的王先生,在得知其饮食不规律、生活城市不稳定、医生更换频繁导致无法准确指导用药,最后演变为王先生拒绝用药的情况后,叮嘱其每天自行用糖护士手机血糖仪测量血糖4次、晚餐饭量减半、饭后散步一小时并在糖护士血糖管理手机软件(APP)中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在就医时携带手机,将装在手机中的糖护士血糖管理软件里的数据给医生查看。两周后王先生有机会回津就医,李主任发现其运动后的餐后血糖可降低到9,不运动时竟高达17。面对历史数据,王先生直观地看到了非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巨大影响。由此,李主任给予王先生的指导意见是继续坚持监测血糖、记录饮食、运动情况,营养师远程指导食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严格控制全天总热量摄入,选择低生糖指数饮食,放慢进餐速度,餐后必须快步走一小时。从李主任给记者展示的该患者近5个月来通过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发来的血糖水平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王先生的身体状况已明显好转。
看来糖尿病是否能被控制并有好转找到一个认真负责专业的医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病患要在医生专业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配合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 ,而这些数千名已经在使用糖护士手机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并接受医师指导的糖友为更多还没意识到自我管理重要性而没开始自我监测、管理的糖友做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针对这几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以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做为远程管理终端的三潭医院糖尿病中心丁炜光主任、武警天津总队医院内科主任、天津市内分泌学会委员李红涛主任以及该项目特聘内分泌专家、天津市内分泌学会秘书、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糖尿病眼病防治中心李梅主任,为广大的患者解疑答惑。
据丁主任介绍,在医院目前管理的几千名慢性病患者中,有超过60%以上的患者通过随访指导获得了较好的控糖效果,记者从管理系统里随机抽取了30名患者的数据看到:平均空腹血糖从管理前的8.35mmol/l降到6.05mmol/l,餐后血糖从13.05mmol/l降到8.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5%降到6.2%,治疗、管理效果非常显著。
李梅主任介绍,在其管理的项目组中,有一位患病15年的张女士,在进入项目之前,早晨空腹血糖16、早餐后29、晚餐后也高达20多,糖化血红蛋白11%。在用药上,胰岛素早晨24、晚上22,格华止、拜唐苹和亚莫利也都用到了最大剂量。张女士面对自己已经失控的血糖几近绝望。
进入项目后,李主任发现从事保洁工作的张女士平日为了有力气工作早餐吃得过饱,下班后为了犒劳辛苦了一天的自己还会吃一顿较为丰盛的晚餐,一天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运动。针对此情况,李主任给了张女士几个建议:1. 利用项目配套的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和远程管理系统的提醒,按时监测血糖,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2. 早晚餐减半,上午工作空闲时少量加餐3. 晚餐后运动一小时。4.停用与预混胰岛素合用的亚莫利。
半信半疑的张女士回家遵照李主任的医嘱实行了仅仅两周,空腹血糖就降到了9,餐后血糖也到了12左右。这期间李主任的团队一直通过糖尿病远程管理系统给张女士及时的指导,教会她如何根据监测的结果调整自己的饮食运动和心情。 三个月后,张女士复查各项指标,惊喜地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降到了7%。通过半年的专业指导和主动的自我监测、管理配合,张女士已经和从前判若两人。更让李主任欣慰的是,通过学习糖护士血糖管理手机客户端软件(APP)提供的教育资料,张女士认识到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要性,已经让自己上大学的儿子开始定期测血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记者在采访李红涛主任的时候得知,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不但能帮助进入试点医院的“糖尿病门特人头付费”项目的患者,暂时还没有机会加入此项目的糖尿病人如果想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样可行。
李红涛主任于今年收治了一位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出差、无暇就医甚至排斥就医的王先生,在得知其饮食不规律、生活城市不稳定、医生更换频繁导致无法准确指导用药,最后演变为王先生拒绝用药的情况后,叮嘱其每天自行用糖护士手机血糖仪测量血糖4次、晚餐饭量减半、饭后散步一小时并在糖护士血糖管理手机软件(APP)中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在就医时携带手机,将装在手机中的糖护士血糖管理软件里的数据给医生查看。两周后王先生有机会回津就医,李主任发现其运动后的餐后血糖可降低到9,不运动时竟高达17。面对历史数据,王先生直观地看到了非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巨大影响。由此,李主任给予王先生的指导意见是继续坚持监测血糖、记录饮食、运动情况,营养师远程指导食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严格控制全天总热量摄入,选择低生糖指数饮食,放慢进餐速度,餐后必须快步走一小时。从李主任给记者展示的该患者近5个月来通过糖护士手机血糖仪发来的血糖水平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王先生的身体状况已明显好转。
看来糖尿病是否能被控制并有好转找到一个认真负责专业的医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病患要在医生专业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配合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 ,而这些数千名已经在使用糖护士手机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并接受医师指导的糖友为更多还没意识到自我管理重要性而没开始自我监测、管理的糖友做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