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埃前线:埃博拉病例是如何确诊的

健康报 4271 2015-01-05

发自塞拉利昂


中国援塞拉利昂移动检测实验室位于塞首都弗里敦市郊,目前,它和其他10家各国支援的实验室一起,承担着塞拉利昂全国所有的埃博拉病毒检测工作。


数十位中国病毒学专家已在此工作了3个多月,每天要对疑似病例的血样或咽拭子进行检测,确认哪些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这些检测数据,不仅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塞拉利昂发布疫情数字的重要参考。


接收样品


每天,移动实验室检测队会有6名队员在一线工作,他们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样本病毒灭活和提取核酸,另一组负责接样及RT-PCR检测。这天,队员刘威被分到了取样小组。“每天有两批样品送过来,上午11点左右一批,下午4点左右一批。”他告诉记者。


样品放在一个带有黄色标示的塑料桶里,桶外再裹上塑料自封袋。工作人员把桶放在取样窗外,摁响电铃,刘威就开始穿戴防护服。


“其实按照正规要求,疑似埃博拉样本的分发运输,应该是三层包装、冷链运输。”刘威说,但由于塞拉利昂卫生装备短缺,技术训练不足,往往降低了样品分送的要求。


“越是如此,检测队员的自我防护标准越不能降低。口罩、连体防护服、鞋套、眼罩、手套……”刘威一边说一边穿,按照防护操作规程,将全身上下遮盖得严严实实。


来到取样窗前,检测队员首先要对送样桶喷洒消毒,然后再套上一层塑料自封袋。这两步说起来简单,实际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一般都需要5分钟到10分钟,不能着急。”


处理样品


刘威提着包裹好的送样桶前往十几米外的P3实验室。在经过又一次消毒后,送样桶被送到传递窗。此时,已穿好防护服的检测组副组长常国辉接过样品,慢慢走到生物安全柜前,开始样品的预处理工作。


打开样品桶的所有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所谓安全柜,并不是一个完全密封的柜子,在检测队员和样品之间没有物理上的遮挡,队员们必须通过一个开放窗口和样品“密切接触”。“但是,生物安全柜内外的气流方向是不同的。”常国辉说,柜里的气流出不来,外面的气流进不去,检测队员和病毒样品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气幕墙。


“埃博拉病毒在烈性病毒中,感染力不是最强的,但只要有几个病毒颗粒就足以让人感染。而血液则是含有病毒最多的载体之一。”常国辉说,队员们要时刻提防与待检血液的直接接触。


打开送样桶,常国辉看到了最不想见到的情景:一份装有血样的采样管破了,血液从缝隙中渗出来,和采样管残渣混在一起。


“碰到这样的事情,说不紧张是骗人的。”常国辉说,类似样品管破裂的事情在这里并不少见。“甚至碰到过抽血针头也留在里面的情况。这是相当危险的,万一针头或是样品管残渣刺破手套,后果不堪设想。”


核对完信息后,样品管会被放到消毒液中浸泡,然后再放入水浴锅,温度设置为60摄氏度,水浴灭活1个小时,这个过程能将样品及样品管可能带有的埃博拉病毒杀死。


提取核酸


接下来,检测队员要吸取一部分灭活样品,加入到一块长宽为十几公分的96孔板里,每一份样品对应一个孔,不能出错。“只要错一个,后面就全乱了。”检测组组长陈泽良告诉记者,“这是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每个编号都对应着一个生命。万一样品和人对错了,很多人的命运可能会因此改变。”


在P3实验舱内完成一批样品的处理和核酸提取,通常需要几个小时,这对每一个检测队员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举个简单例子,操作员手上戴着3层手套,在不到3平方米的操作区域待4个小时,手不能自由活动,时间长了就会僵硬得难受。”常国辉说。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问题。早在11年前,常国辉就曾在国内P3实验室开展SARS病毒的分离检测工作。与当初相比,他觉得,现在个人防护装备更齐全,人员训练也更充分。因此,虽然此前没有见过埃博拉病毒,但处理起来依然有信心。


作为检测队最年轻的队员,刘威也是干劲十足。“其实如果要在外面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了。但在实验室里,真的就做到了。”刘威说。


完成加样后,样品被放进核酸自动提取仪里,约半个小时后,核酸提取完毕,在P3实验室的工作就结束了。



PCR检测


从P3实验室提取好的核酸会被送到P2实验室进行RT-PCR检测。


此时,流行病专业人员张文义和陈勇正在紧张核对从P3实验室传出的样品信息,他们先要将患者信息一一录入数据库,然后等待RT-PCR检测实验结束后,与所有参与检测的人员一起,对检测结果进行共同会商。


陈勇说:“如果把一个阳性病例误判为阴性,相当于放出了一个传染源,就会导致更多人感染;如果把一个阴性病例误判为阳性,这名患者将被送到治疗中心,就可能直接被感染。”因此,每次信息核对和结果上报时,检测队员都是慎之又慎,反复校对确保准确无误后,才上报给塞拉利昂卫生部。


一轮检测过程下来,通常要七八个小时,工作强度大、耗时长、危险系数高,检测队员们要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常国辉说:“与埃博拉这样的烈性病毒短兵相接,是生于谨慎,死于疏忽。”每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实验室,安全返回宿营地后,检测队员们才能松一口气。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