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2015年春节敬老活动暨检验医学新进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于2015年2月10日在瑞金医院9号楼会议厅召开了2015年春节敬老活动暨检验医学新进展研讨会。上海检验界5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陶义训教授 、王鸿利教授、沈霞教授、朱汉民教授和薛德义教授以及上海检验学会陈燕昀老师、上海检验界同行约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敬老仪式由傅启华教授主持,首先由王蕾主任宣读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献词,献词饱含了对老一辈检验人的感谢及深深地祝福。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也代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对上海检验界的老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肯定了他们对上海医学检验事业做出的卓出贡献,在新春来临之际祝福他们羊年大吉,幸福安康!随后,上海检验医学分会的代表向在座的5位老专家献上鲜花和礼品表达敬意并一同合影留念。最后,王鸿利教授代表老专家发言,言辞中表达了对青年人的关心爱护以及人老心不老时刻充电的热情。王教授的发言激情澎湃充满活力,老专家前辈们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
检验医学新进展研讨会则是由吕元教授和樊绮诗教授共同主持。首先,上海检验学会主任委员沈立松教授代表上海检验学会向大家汇报了学会在2014年所作的各项主要工作,对2015年的学会工作也进行了展望和部署。上海检验学会的几位副主任委员王华梁教授、关明教授、李莉教授和高春芳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了4个精彩的学术报告。王华梁教授从目前检验科常用的12s质控规则出发,指出现阶段检验科对质控规则的选择及失控后的处理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质控规则并非越多越好,只要所选的指控程序其误差检出率〉90%且假失控率<5%就可以满足临床的需求;失控后不仅要注重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等质量管理层面,还牵涉到人员、设备耗材、记录控制、管理评审整个质量体系的方方面面。因此,合理选择质控规则至关重要。王主任介绍了一种通过sigma值来进行质控规则选择的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并通过美国弗吉尼亚州实验室质控程序修改前后的对比显示,合理的质控程序能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关明教授以“采用微流控芯片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为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探索新型基因诊断新方法上的大胆尝试:通过研发一款通用、集成的LAMP-Microchip(可以检测MPN常见的突变位点JAK2 V617F、MPL W515L/K),实现全血样本核酸提取、扩增及 检测一体化,实现对肿瘤的早期、快速,准确分子诊断,达到sample-to-answer的诊断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新技术平台检测灵敏度高(0.01% 突变率)、精密度好(CV 3%左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李莉教授就国自然基金的撰写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介绍了自己的心得。在申请标书的撰写过程中,两方面最重要,一是申请者的专业素质和对科学问题的敏锐度,比重占到60%左右,而申请者文学修养以及撰写技巧同样重要,比重占到40%,所以在撰写标书时候要注意凝练文笔,以及细节决定成败。李主任还强调,在撰写标注的过程中应该就一个科学问题不停钻研、冥想,要“入戏”,要反复思考,不停研读,不能写写停停,不仅要让内行看得懂,让外行也要读懂,达到这样的境界方可成为一份好的标书。同时在申请书的题目、摘要、创新点、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方面,李主任也形象的进行了讲解和分享。高春芳教授就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存在的困惑和可能想到的答案向专家前辈和同行们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在医学检验科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及现状(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的区分),检验科考核体系的标准,学科科研进展(临床研究缺乏纵向研究,基础研究偏离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特色,难以有高质量SCI)等方面都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卓越,高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乙肝研究的工作给出了答案:1.科学研究应基于临床并回归临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注重转化;2.在临床咨询中重视指南;3.进行方法学的优化;4.在结果解释方面发挥优势。
会议开始前,上海检验学会主任委员沈立松教授代表上海检验学会亲切探望了因病住院的检验老前辈兰鸿泰教授,给她送去新春祝福,愿老专家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整个活动内容精彩,简单隆重,会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为上海检验医学会2014年工作划上完美句号,也让大家对即将来临的羊年充满期待!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