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弟到检验科负责人,这位检验人的信条是:读书改变命运

上海奉贤报(报送:奉贤区古华医院) 2023-06-13

过去3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千千万万的医护工作者更是为战胜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古华医院的田海兵也是这千千万万的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2020年4月,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作为古华医院检验科的负责人,田海兵临危受命,组建古华医院自己的PCR实验室。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古华医院成为了奉贤区第三家具备新冠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为奉贤区战胜新冠疫情贡献了力量。

山村里的读书娃

1986年5月,田海兵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的一个小山村,村里一共十几户人家。田海兵家里一共五口人:父母、哥哥、姐姐和田海兵。和村里的同龄人相比,田海兵和他的哥哥、姐姐在某一点上算是幸运的,那就是他们姐弟三人没有成为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陪伴在身边,但这也是无奈之举。田海兵的父亲从小就没了爸爸,十几岁的时候又失去了母亲。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着带孩子,所以,田海兵的父母无法像大多数乡亲那样外出打工,他们只能留在老家务农。

父母留在身边陪着自己成长当然是件好事,可是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就可想而知了。田海兵家种了20亩地,一年的利润也就1万元,要供3个孩子读书,家里的日子始终过得非常拮据。每年,田海兵姐弟三人总要拖欠学费,学校催缴学费的方法一般就是放学后把学生留在学校,田海兵说有的同学曾经在学校操场的旗杆下站了整整1个小时,他自己也站过。

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田海兵的父亲始终坚持让子女走求学之路,因为他自己就吃过不读书的苦。田海兵说,父亲其实挺聪明的,十五六岁就做了学徒,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做木工活,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但是因为从小没了父母,所以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最终没能在外闯出名堂,所以让子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了父亲的一种执念。

为了补贴家用,农闲的时候,父亲会去附近打工,帮人造房子,打家具。傍晚,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们有没有在写作业,如果很晚了还在外面玩,那就要棍棒伺候了。晚饭的时候,父亲喜欢喝点酒,酒过三巡,他就开始唠叨读书的事:“我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挣钱,好让你们姐弟能够安心读书,不用辍学出去打工。”这一幕场景一直深深地刻在田海兵的脑海中。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山村,也成了田海兵心里的执念。

其实,田海兵努力求学,改变命运的动力,还来自于田地里的艰辛劳作。如今已在上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田海兵,回忆起当年的那些日子,依旧眼含热泪,激动不已:那时候真是苦啊!

因为种着20亩地,所以田海兵的家里养着一头牛,放牛的任务就交给了田海兵。每天早上6点,田海兵就要起床,把牛牵到有草的地方拴好,然后随便从地里拔根萝卜或者翻个红薯当做早饭,一路啃着去上学。对田海兵来说,放牛算是最轻松的一件事了,最让人害怕的是每年两个月的暑假,那时正是水稻收割和播种的季节。

田海兵家种着十几亩水稻,而且每年要种两季。水稻收割的季节,早上四五点就要出门干活。孩子们起不来,田海兵的父母就把还在睡梦中的孩子直接抱到板车上,拉着去稻田里。板车上还带着粥和西瓜,到早上6点,大家喝点粥再继续干活。一直要干到12点才能回家吃中饭,下午3点再次出门,干到晚上8点回家吃晚饭。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田海兵到上海工作以后才结束。

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暑假里的超强度劳动,让田海兵对学习充满了动力,初中毕业,田海兵顺利考上了吉安县县立中学,那是一座市重点高中。因为姐姐学的是护士专业,高中时,田海兵就看过《解剖学》等教科书,那时他就决定今后要学医。他的高考志愿填报的都是医学院,但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最终田海兵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被江西医学院九江学院录取了。

到上海去闯荡

江西医学院九江学院是一所大专,对高考成绩心有不甘的田海兵,本来想着考个专升本,可是九江学院没有本科专业,于是他决定工作以后直接去考研究生。在九江学院学习了两年以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2007年6月,田海兵被分配到上海金山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实习。2008年2月,田海兵面临抉择:留在江西,找工作相对方便,离家又近,日子会过得轻松许多;留在上海,那一切都是未知数,但田海兵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上海找工作。

一个大专毕业生,要在上海的医院找到一份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田海兵并不气馁,他按照《上海就医地图》上面提供的医院信息,乘着公交车,一家医院一家医院上门去问。整个上海,除了崇明以外,田海兵几乎都跑遍了。

“也许,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是存在的。”田海兵说,他和古华医院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因为《上海就医地图》上没有标注古华医院,所以田海兵根本不知道古华医院的存在,他是在从南桥汽车站到奉贤区中心医院的路上发现这家医院的,门口的保安告诉他这是一家公立医院。抱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心态,田海兵找到了医院的检验科,接待他的是当时的检验科主任陆军伟。陆主任让他去人事科留份简历,田海兵也没有多想,留下简历就直奔中心医院和中医院。在他看来,这里只是一个意外的插曲,不必在意。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了近两百家医院,可一切都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2008年4月,在实习老师黄老师的推荐下,田海兵在金山石化的社区医院找了一份检验科的工作。到了4月底,他意外地接到了古华医院检验科主任陆军伟的电话,让他“五一”节以后去医院试用一下。田海兵赶紧把消息告诉了实习老师,黄老师说,“这里反正还在见习期,有机会当然去规模更大一点的医院。”于是,2008年5月,田海兵开始了在古华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工作之余田海兵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准备两年以后考研究生

2010年,田海兵报考了江苏大学的研究生,差了20分,没考上。2011年江苏大学仍然没考上,但是可以去新疆医科大学或者石河子大学读研究生。可此时的田海兵身不由己,因为老婆已经怀孕了,新疆实在太远,只能放弃。结婚以后的田海兵在拓林镇买了一套动迁安置房,没有装修,直接住了进去。每天,田海兵开着电瓶车,载着老婆和孩子,先把孩子送去新林路上的私人托儿所,然后老婆再乘公交车去青村上班,田海兵自己则开着电瓶车去古华医院上

日子过得忙乱而且清苦,可田海兵依然没有放弃学业。2013年,他考上了交通大学成人本科。2016年,田海兵第一次去上海陆家嘴参加学术会议,参会人员的学历层次、眼界学识之高让他震惊不已,他决定再考研究生,继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017年,田海兵报考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的研究生。此时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多,精力也大不如前了,但他还是决定背水一战。因为考不上研究生,户口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要受影响。都说父爱如山,如今,这爱给了田海兵无尽的学习动力。那段备考的日子,田海兵每天5点就起床复习功课,晚上也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也许是这份深沉的父爱,也许是田海兵一直以来的勤奋感动了上苍,这次他居然考了330分,超出录取分数线整整20分。

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2018年,田海兵开启在复旦的研究生学业。复旦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除了上课,每周,田海兵需要完成两篇文献的阅读,还要做实验,但他乐此不疲。他说,在那里,他真正学有所获,不仅学会了文献阅读和利用,还学会了独立设计研究思路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2020年4月,田海兵成了古华医院检验科的负责人。此时,新冠疫情正在全国肆虐,核酸检测任务异常繁重,上级要求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田海兵临危受命,负责带领科室成员筹建奉贤区第三家核酸检测实验室。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但是田海兵心里一点都不慌,在复旦的学习和训练让他底气十足。他和同事学习借鉴了中心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经验,然后根据自己医院的特点设置仪器和设备,建立不同的功能区,制定了样本接收—检测—报告发放的流程,通过实际操作,不断修正、改进和优化。2020年12月24日,古华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奉贤区第三家具备新冠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了这样一件从无到有的创建工作,田海兵感到格外高兴。正当田海兵还沉浸在实验室建成使用的喜悦中时,2021年2月,噩耗传来: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了。父亲才65岁,平时身体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此时的田海兵,痛哭起来。曾经,他无数次在心里想着,等疫情好转些,就回家看父母,花点时间陪伴他们。然而现在父亲走了,有好多想说的话,父亲再也没法听到了。他一边整理行李,一边查询最近的航班和车次,天一亮立即向医院领导请假,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离沪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这一次,在卫健委领导的特批下,田海兵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周后,处理完老家事务,田海兵就抓紧赶回,因为他知道,医院很多工作离不开他。按规定完成隔离后,他一刻不停重返岗位。身处在战“疫”的岗位上,生命赋予他为人父、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被打包装进了内心最深的角落,正是无数个像田海兵这样的战“疫”勇士负重前行和无私奉献,才换来了疫情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宁。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