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实验室:最安全的危险区

新京报网 4151 2013-03-25

      病毒实验室发生SARS病毒泄漏后,从建设到管理,发展迅速;但人员培训等软件仍欠缺。

  中国CDC病毒所旧址位于北京西城区南横街,狭小院子被民房包围。若不是进到院子看到挂牌,很难想象这座普通的5层楼里面有国家最顶尖的生物病毒实验室。

  2004年4月,两名在此做切片实验的研究生被SARS病毒感染,导致疫情发生。最终造成8人患病,1人死亡。事后,中国CDC首任主任李立明引咎辞职。SARS病毒的研究也被搁置。

  新增顶级实验室

  3月16日,原中国CDC副主任许桂华说,这次感染给实验室管理敲响警钟,但也有客观因素。

  2004年之前,中国的病毒实验室发展十分落后。 张礼璧教授说,1989年,他在全国31个省市区建立脊灰实验室网络,中国各地防疫系统才有自己的病毒科研基础。

  在SARS前,除了这次全国系统地建立病毒实验室,国家在这方面再没有大规模投入。甚至中国CDC病毒所的实验室条件也很落后,实验室、设备、动物都挤在一起。

  SARS发生后,实验室短板暴露。病毒所的条件达不到安全保存那么多SARS毒株的条件。唯一一个P3实验室并不达标,并且没有严格的规章,人员可随便出入。

  所谓P3实验室是负压密闭空间,设有空气过滤系统,出去的空气经过消毒处理。它对周围的距离,摆放空间的大小有要求。并且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需要上岗证。

  中国CDC病毒所研究员杭长寿说,SARS发生后,中国CDC各科室都希望能得到SARS标本,但样本没有专人管理,他身边的人几乎都在研究SARS,导致样本不够用。

  而当时病毒所除了那个P3实验室外,其他科室依靠“超净工作台”做实验,这个工作台可以放在办公室里,科研人员双手伸进去操作。事故在2004年4月发生,并非在SARS病毒实验室,而是肠道实验室内。

  感染发生后,科技部、卫生部对全国的生物实验室进行整改。制定了实验室制度、进出实验室流程手册、病毒泄漏预案。再有新的病毒研究,所里会指定课题组负责。此外,中国CDC新投入七八个P3实验室,分别在病毒所、传染病所、艾滋病实验室等。

  “资金、仪器投入都跟上来了,实验条件跟美国也不相上下。”杭长寿说,关键是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实验室一整套思路明确了,应该怎么做有了固定的流程。

  软件跟不上硬件

  SARS发生后,病原学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卫生部建立起覆盖31省份的专家库,哪里有疫情,卫生部立即圈定相距最近的专家赶赴现场。

  病毒所原研究员陈立是手足口病的专家,他说,现在地方上一旦发现不明疾病就会通过直报系统报到卫生部。卫生部根据汇报,会立即组成病毒、现场流行病、中毒等专业的专家赶赴现场。

  2011年,河南、湖北等地再次发生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中国CDC派专家组前去调查发现,这次蜱虫传播疾病与2006年的无形体病不同,而是一种新型不明病毒。

  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最终捕获到这种病毒,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中国CDC主任王宇说,这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曾光说,现在即使发生比SARS再强一倍的传染病,中国也能成功应对。

  SARS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各地对疾控中心加大投入,陈立认为实验室诊断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员缺乏培训,技术跟不上。有些地方平时工作开展得少,导致设备空着无人会使。

  2008年,陈立作为中国CDC首批专家前往汶川地震灾区防疫,他们乘直升机最先到达茂县。为了建立帐篷实验室,他们借用茂县疾控中心的“酶标仪”。

  陈立发现当地拿来的酶标仪,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果当地发生病毒疫情,很可能就无法发现病原;就算做出结果,也不可靠。

  李立明说,硬件建设有了,关键的软件建设没有跟上。对人员培训,稳定科研队伍的投入仍没有重视。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