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转载 4122 2014-09-22

作者:颜廷发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检验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故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医师和检验工作者迫切关心的问题。药物具有生物活性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检验常务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 ,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但可以合理地分析判断检验结果,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检验方法克服这种影响。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1.抗菌药物:一些碘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服碘胺药后 ,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 ,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 、磺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索,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使白细胞减少 ,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 ,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

2 镇痛消炎药物: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 ,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 ,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在用药后3~4h影 响最 大,24h后消失 。

3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增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4 利尿剂:利尿剂可导致低血 、低血容量 、低氯 ,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 ;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损害肝功能 ;抗糖尿病约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肝损害后出现黄疸、谷草、谷丙转氨酶等增高。

5 抗癌药物:多种抗癌药物对人体的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血液中红细胞、自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并使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血脂出现异常变化。

控制药物感染临床医学检验的措施

实验室检验结果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疾病、预防不可逆转的损害、出现症状体征后作出鉴别诊断、判断疾病进展到何种程度或阶段、估计疾病的活动性、探测疾病是否复发、衡量疗效、对一些家族史提供遗传学咨询等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和临床检验医学愈来愈不可分。其中分析干扰是一个重要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而且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文献报道也不多,无论检验科工作者和临床医师在解释实验室检查结果时,均未考虑药物的影响,这种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努力加以克服 。我们知道 ,药物对临床检验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往往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这一矛盾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这一现象,首先是医师、化验师和药师必须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当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提早几天停药 ,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其次是检验人员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改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检验人员要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文献报道有分析干扰的实验项目、药物及其使用浓度,应收入数据库或资料卡内;同时,检验人员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建议医师要仔细询问病人的全部用药史,并写在检验申请单上;对于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 ,检验人员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并建议医师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对有疑问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要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因素,仍有疑问的检验结果,应建议病人停药后复查 。

总之,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排除药物干扰,医师与检验人员要利用药学专业知识 ,拓宽药学服务范围,与检验、临床共同配合,使检验结果真正反映出病理变化 ,更好地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服务。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