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系列会议:骨质疏松管理专题精彩回顾

作者: 4611
作者单位:文丨本刊编辑部 2024-06-12

2024年04月09日14:00,“慢病管理系列会议:骨质疏松管理专题”在北京卧佛山庄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启,经涵庄检验视界视频号独家上线直播。会议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涵庄检验视界全媒体平台进行会议的全程媒体支持,众多临床与检验领域的专家齐聚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骨质疏松防治策略、骨转换标志物在骨松管理中的应用与解读等问题展开探讨,以加强临床与检验对话。

会议在丛玉隆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丛教授表示老年慢病管理系列会议是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策划的系列线上线下的学术活动,今天的骨质疏松管理专题是系列会议的第一期。丛教授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同时“健康中国2030”使得医院由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对老年常见病如何进行慢病管理和治未病、如何普及老年慢病管理的知识,促进老年检验医学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应用于临床,基于此,同时也为响应全民大健康的战略转移,两个协会策划了慢病管理系列会议,旨在宣传老年保健医学和慢病管理,提高检验水平。

接着,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的主委,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验科的毛远丽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检验科的邓新立教授为会议致辞,对莅临现场的专家、嘉宾以及线上的观众表示感谢。毛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以及后面的系列讲座,能够使老年检验医学在老年常见疾病、慢病、肿瘤以及退行性疾病、健康管理等方面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邓教授表示,今天进行报告有临床专家、也有检验专家,同时还有企业的研发人员,相信通过今天的讲课以及专家与各位同道的交流,会使我们对骨质疏松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随后专题讲座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杜玉珍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赵强元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第一位带来分享的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的李春霖教授,带来讲题为《骨质疏松的规范化诊疗》,报告主要围绕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与危害、骨松的危险因素、筛查与诊断、骨质疏松的治疗与三级防控展开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骨量丢失,尤其是老年人将会面临骨质疏松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影响生活质量,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所以对骨质疏松诊断很重要,主要包括骨密度测量、影像学检查、基本实验室检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如,血清1型胶原C末端肽(CTX)和1型前胶原N末端肽(P1NP)]等。为什么需要全程防控骨质疏松症?李教授解释指出,全程防控最主要的就是预防骨折以及骨折导致的伤残和早亡,还有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样判断一个人骨折发生的风险,风险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层的诊断和治疗,随后的报告围绕骨折风险的判断、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以及防控措施进行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邢小平教授带来《骨代谢标志物与临床应用》,主要围绕骨质疏松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展开分享。邢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脆性骨折不一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鉴别诊断是为了尽早检出威胁生命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及实性肿瘤骨转移,以得到根本治疗,找出继发原因,针对病因积极处理,从而彻底改善和预防病理性骨折,同时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需排除相关禁忌症。接着报告分享了容易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疾病及药物,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随后邢教授结合多个实际病例分享了其他疾病(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小管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等)导致的骨质疏松的诊疗过程以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的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享。

厦门弘爱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的张忠英教授带来《骨转化标志物助力骨松管理》的分享,报告主要从骨质疏松症概述、骨转化生化标志物、骨转化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骨转化标志物的应用案例四个部分展开分享。张教授指出骨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可用于间接评估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标志物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包括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骨代谢调控激素(参与体内钙磷调控,维持血钙、血磷稳定, PTH、VD、CT、FGF-23)、骨转换标志物,其中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或酶类,称为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TMs)。接着介绍了指南推荐的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以及骨钙素的价值。接着报告结合实际案例和文献数据介绍了BTMs在多种骨骼疾病的鉴别诊断、判断骨转换类型、骨折风险预测、监测治疗依从性及药物疗效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一个带来专题分享的是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研发总监刘坤先生进行了《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试剂的开发—从临床需求到产品实现》的报告。刘总监以研发者的角度,从临床应用需求的导入、分析物与开发策略的定位、研发技术平台的支撑、临床需求的确认与评价与大家分享了新产业生物骨代谢两项(P1NP、β-CTx)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开发的整个流程,同时也分享了新产业生物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优势以及骨转换标志物发光检测套餐项目,并对未来项目菜单做出了初步的分享。

会议学术报告部分圆满结束就进入到论坛的问题讨论、互动环节。丛玉隆教授、杜玉珍教授、赵强元教授、李春霖教授、邢小平教授、张忠英教授、刘坤总监针对现场嘉宾的提问,围绕“更敏感的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检测上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的选择?方法学的选择?”、“体检方面上是否可以推荐一些骨质疏松打包项目?”等进行热烈的讨论和经验交流,专家们的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为论坛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现将部分亮点讨论节选如下。

观众问:体检方面上是否可以推荐一些骨质疏松打包项目?

张忠英教授:我们现在推出的是四个项目,包括VD、P1NP、β-CrossLaps、Ost,为什么选择四个,而不是五个,因为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本来就占比很小,如果再加上一个像甲状旁腺素这种100多块进去,这个包就比较大。所以要考虑到经济实惠的问题,四项我记得收费约300,所以相对来价格更能接受,又能基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很多体检的愿意做骨密度,但是骨密度对于健康体检人群不那么方便,四项目的结合也是跟体检中心讨论后决定,医生对组合还是比较认可的,从结果看VD缺乏的人相当的多,结果在50以下的叫做缺乏的人很多,检查以后不少人会去补钙。

观众问:骨转换六项指标的应用除了测得准,包括健康体检、病理性的干扰等以及现在面临的医保付费时代,如何跟临床多交流,使得这些检测指标能在临床用的更好?

杜玉珍教授:我想分享一下骨代谢标志物在肿瘤骨转移方面的应用,因为我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所以我把骨代谢标志物往骨肿瘤的血清学诊断方面去做,怎么做?肿瘤骨转移有一个肿瘤细胞骨组织定植——肿瘤细胞再激活——肿瘤细胞增殖——骨质破坏,系列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因子以及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破坏的时候会有骨代谢的调节,我把整个环节中所有的标志物全检测了,我做的肺癌,然后把患者分成肺癌没转移和肺癌骨转移去建模,另用没有参与建模的数据去验证模型好不好用,然后再用外单位的外部数据做前瞻性跟踪,比较模型提示的患者发生骨转移时间以及SPECT诊断的骨转移时间,结果,我们数据还是挺振奋人心的。我们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把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等都纳进去,最后发现纳入建模的20个血清指标与肿瘤骨转移密切相关的血清有11个指标,前瞻性的研究结果发现比SPECT可以提前将近十个月就能够提示肿瘤发生骨转移。如果数据能够用起来对肿瘤病人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肺腺癌病人没有发生骨转移的时候生存期还是蛮长的,但是发生骨转移,骨相关事件就出来了,如高钙血症、压迫、骨折的病理性疼痛等,运用此模型,一管血可以进行骨转移提示和病情监控。我们的研究整理成文章投稿也被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接受了。我觉得骨质疏松疾病的诊断也可以用现在这些指标去建模,骨代谢的指标,从电解质、骨代谢的调节、骨转换标志物,实际上已经涵盖了骨质疏松症在生化层面的全过程了,如果我们能够跟临床合作,把病人分类为明确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亚临床前期、健康人,多中心几千例的标本做内部建模,然后外部模型前瞻性验证,可能就能够对高风险骨质疏松症病人提前预测。

至此,“慢病管理系列会议:骨质疏松管理专题”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期待下一场“慢病管理系列会议”与您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