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六年的血常规谜题揭晓

作者: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20-04-14

前言


 

这个困扰这么久的谜题,源于自己在血液学课堂听到郑立恒教授讲解的血常规案例,受益匪浅啊。

 

 

案例特点


 

患者,男,15岁,入院时血常规结果:WBC 14.40×109/L,RBC 1.51×1012/L,HGB 42g/L,PLT 678×109/L,触犯复检规则,行推片染色镜检,符合仪器结果,查无其他异样,将其审核发出。临床看到结果后,查看患者情况,并非严重贫血貌,且无相关症状。

 

隔日复查血常规,结果如下:WBC 11.04×109/L,RBC 2.96×1012/L,HGB 82g/L,PLT 538×109/L。RBC与HGB相隔一天时间,变化竟如此巨大,临床并未输血,于是向检验科要说法,为何结果天差地别?

 

接到临床反馈,检验科进行自查,对于标本的复检、涂片都有做,质控、仪器状态均良好,可以排除检验科的因素。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时间大家都找不到答案。


1.jpg

图1(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郑老师有个非常好的习惯,会记录自己遇到的难题,正如他所说,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一天会解开。

 

六年后的某一天,郑老师恰巧遇到,在排除检验科自身因素后,将关注点放在了标本是否有问题上,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标本在采集后,静置了一段时间,细胞成分进行了沉降,也就是初步的分层,上层为血浆,中间层为白细胞层、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层,若将此时血常规管的血倒出一部分,那剩下管子里的抗凝血与倒出去的抗凝血,这两个标本之间的血常规结果是有差异的,即便它们都是采集了同一个患者、同一个时间段的血液。


所以,RBC 1.51×1012/L,HGB 42g/L这个标本应该是血液静置分层后,倒出去的一部分。因为细胞成分在进行初步分层后,倒出去的血液,是以白细胞居多,红细胞比较少。什么情况会出现呢?例如:采集了凝血管,隔段时间发现少抽了血常规管,怎么办?从凝血管倒一部分血液到血常规管。(在这里需要敲下黑板:凝血管里的抗凝血也是可以做血常规的。就像我们遇到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K2抗凝剂不行,我们就会更换成枸橼酸钠、肝素抗凝剂一样)


2.jpg

图2(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是自己做的试验:取健康体检人员标本,男,31岁,待血常规管静置3.5小时后,将原来管子里的血倒入新的血常规管子,如图3,左边管子为原来血常规管,右边为新管子。

 

3.jpg

图3

 

再将两个标本同时进行血分析测定,如图4为左边管子结果:WBC 7.72×109/L,RBC 6.00×1012/L,HGB 178g/L,PLT 307×109/L。


4.jpg

图4,左边管子

 

图5为右边管子结果:WBC 10.28×109/L,RBC 5.08×1012/L,HGB 152g/L,PLT 355×109/L。


5.jpg

图5,右边管子

 

为方便大家直观了解数据变化,绘制表1(不附带单位、参考值),如下:

 

6.jpg

表1

 

观察表1数据,就可以发现结果相差还是挺大的。这仅是取自健康体检人员标本进行试验,如果是取贫血稍微严重一点的患者标本,细胞分层后,上层血浆更多,相信结果相差会更悬殊。

 

 

案例分析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标本前处理的问题,而检验科一直以来的关注点都是检验中、检验后,对于检验前的标本是否合格、如何采集的,一概不知情。对于标本前处理的问题,我们常遇到的多为同侧输液、血液高凝(导管或透析管中血液)现象,而血液采集管之间互相倒血液的事倒是很少遇见。


检验结果相差大时,在排除了仪器、试剂、人员因素,怀疑为标本问题,可与患者沟通,由检验人员再次采集标本,确保结果准确性。

同时,非常敬佩郑老师工作中遇到难题做笔记的习惯,即便现在解不了,但以后一定可以解开谜题。

 

 

总结


 

工作中需谨慎,历史数据对比相差大、检验结果与诊断不符、检验结果互相矛盾等情况,都应及时与临床沟通、了解情况。

 

 

延伸思考


 

1、医院设立了急诊检验(也叫门诊检验)、住院检验两个检验部门的,需要特别注意急诊采血后,分送到两部门不同的血标本类型。住院检验有时收到的标本是静置一段时间后的。


2、门诊检验、住院检验遇到特殊标本(如首次危急值、首次HIV阳性等),应2-8℃保存,以便后续复查追踪。不然两部门结果互相打脸,我们又苦于找不到原始标本。


3、检验前的问题,一直是个痛点。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结果相差巨大时,我们要主动咨询临床,最好可以下病房看看,由我们重新采集样本。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