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着人们的格局与担当,对于IVD企业也是一次能力的大考。医改的核心是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和强基层。后疫情时代最重要的任务是保障民生,急诊急救和生命救治是医院最重要的任务。国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五大中心,分别是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中心,现在又出现了第六大中心,即肿瘤筛查中心。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的急危重疑难病诊治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检验科是平台科室,平台科室的作用是为临床服务。重视急诊检验具有重大的诊疗和社会意义。我们提倡医工融合,开发出病人急需...
【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呼吸道病原体,可以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肺外并发症。肺炎支原体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周期性地引起地区性暴发流行。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阻断了肺炎支原体的全球传播。新冠疫情后新一轮肺炎支原体感染开始在我国大流行。这篇综述总结了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流行病特征、大环内酯类耐药性、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策略等方面内容,旨在协助临床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肺炎支原体的流行。...
人体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作用于底物纤维蛋白原并对其进行水解,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形成不稳定的血凝块,容易被高速血流冲散,起不到止血的作用,只有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进一步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Fb),达到止血作用或病理性的血栓,凝血系统的激活同时导致Fb生成,而Fb的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的生成,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多聚体以及交联Fb,生成分子量大小不一的...
【摘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疾病,其特征是溶血,这是公认的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免疫介导性贫血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两者都与血栓形成率高有关。血栓形成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已被提出,包括溶血本身和免疫系统的额外作用。尽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情况下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依然缺乏血栓事件预防和管理的循证指导。我们在此报告了免疫介导的溶血中血栓形成和易栓症形成的现有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可能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此外,我们总结了目前治疗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血栓形成的建议。特...
【摘要】目的 研究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方法,为Hb产品量值溯源提供保障。方法 按照JCTLM列表推荐的汉诺威医学院(RfB)参考方法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参考方法的要求,建立Hb参考方法,通过测定有证标准物质验证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通过测定高中低样本,进行Hb测定精密度研究,通过能力验证实验进行正确度和一致性研究,通过方法比对进行量值传递研究。结果 ICSH参考方法变异系数变化范围0.0%~0.5%,RfB参考方法变异系数变化范围0.2%~0.3%,参考物质测定结果|En|≤1,能力验...
对临床实验室来说,众所周知的口头禅“好、快、便宜”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然而,最近的心脏肌钙蛋白测定历程可能打破了这一名言。在过去的10年里,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的应用实现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时间从6-12小时逐步缩短到1 -3小时。特别是,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快速0/1-h算法(入院时抽血作为基线和1小时后抽血)作为第一临床选择,因为它可以减少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急诊科(ED)的停留时间,从而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摘要】目的 对于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各种指南推荐使用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进行定量尿白蛋白检测,可以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或者使用ACR即时检测(POCT)。本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价ACR POCT在DKD诊断和对血糖控制和血压的治疗管理。方法 三个中心评估了717名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n=236;2型糖尿病:n=463;其他形式糖尿病:n=18)的数据。使用病例报告表评估ACR POCT在DKD诊断和对血糖控制和血压的治疗管理,医生使用问卷记录ACR POCT使用目的和相关性的评估。结果 在所有参...
近十年来,所有国际指南都推荐使用高灵敏度的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和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的免疫检测作为心肌损伤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金标准实验室诊断方法。特别是,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将心肌损伤定义为在健康成年参考人群中进行评估(第99百分位值参考上限-99th URL),至少有一个hs-cTnI或hs-cTnT值高于生物标志物分布值的第99百分位数的一种独特疾病。使用hs-cTnI和hs-cTnT可以将急诊患者诊断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从6-12小时(h...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应用肝素后出现IgG抗体介导的灾难性副作用[1, 2]。HIT发病隐蔽,常发生于肝素使用后5~14天,呈现为看似相悖的临床特征:血小板减少和高血栓风险。如未经处理,致残、致死发生率高。早期识别、诊断及有效干预治疗则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抗体检测(HIT-Ab)在HIT的诊断和排除中发挥着核心作用[3, 4],HIT-Ab阴性时,HIT的可能性极小;HIT-Ab抗体强阳性加临床症状,...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由致病性IgG抗体(HIT抗体)介导的血栓性疾病[1, 2]。临床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和血栓形成。一旦诊断或识别错误,将导致患者致残,严重时可致命[3]。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因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辅助而使用大量肝素抗凝,比内科患者更易产生HIT抗体[4]。因此,早期识别HIT并有效干预尤为重要。然而,当有HIT既往史的患者面对无法避免的肝素再暴露时如何处理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现将...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全合成恶唑烷酮,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严重感染患者的疾病治疗,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临床上,利奈唑胺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近年来,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报道[1-3]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分析1例重症感染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阐述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在临床治疗中如何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利奈唑胺。...
患者男37岁,半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爬2层楼梯)乏力明显,伴呼吸困难、气促、心悸不适,未予重视及处理,以呼吸困难就诊我院急诊科。该患者半年前有胸椎11-12压缩性骨折病史,医生开具急诊生化、肝功、肝酶及其他急诊检查。检验科收到标本后以3500g离心力,离心5min不能分离出血清,后经反复多次离心后才可分离出极少量的血清,用加样枪仅吸出约200µl左右的血清。...
【摘要】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委员会为心脏标志物在临床实验室和实践中的统一解读和应用提供了循证教育文件,该委员会的目标是提高对心脏生物标志物某些关键分析和临床方面的理解,以及这些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如何相互作用。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是有急性心肌缺血症状和/或体征患者临床评估的基石。心肌梗死(MI)通用定义为提示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至少有1个cTn浓度高于hs-cTn检测的性别特异性第99百分位值参考上限(99th URL),并要求cTn浓度的动态模式满足...
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工作原理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和二氧化碳排除后再用离心泵将血液注入体内,承担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功能。按照血液回输的途径不同,通常ECMO有两种类型:从静脉系统引出动脉回输为静脉-动脉(VA)-ECMO;从静脉引出又注入静脉为静脉-静脉(VV)-ECMO。前者同时具有循环和呼吸辅助功能;后者仅具有呼吸辅助功能。插管方式分经皮穿刺和手术切开两种插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