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全球性或局部性爆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都给人类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微生物实验室肩负着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重任,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微生物诊断及耐药监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期“微生物检验”专题由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微生物室主任胡继红研究员担任责任主编,为读者带来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

【述评】

  • 加强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全面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化
    加强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全面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化

    感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手段。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上市和长期升级使用,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长期困扰全球[1]。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量和强度逐年增加,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数据,对国际普遍关注的“超级”耐药菌如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通过21个省份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较2014年检出率有所增加,2020年的检出率开始与2019年持平,其他重点监测的耐药细菌大部分呈下...

    2022-10
  •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感染治疗与科学用药中的价值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感染治疗与科学用药中的价值

    脓毒症患者的最佳治疗取决于血培养中获得的致病菌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抗菌药敏试验的结果。但是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培养,比如血液培养技术与检测仪器的进步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更能提升血培养的速度进而缩短获得阳性结果的等待时间,从而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快速从经验性治疗调整到目标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本院临床检验科在引入新的血培养技术和检测仪器后进行的血培养流程优化给临床带来的实际获益效果,探讨新技术和新流程如何提高血培养质量,助力血流感染的更精准和快速的治疗,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在血流感染治疗中的价值。...

  • 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细菌耐药监测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流行趋势的蔓延,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及临床抗感染经验治疗中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及各地区、各医院都在定期的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专家论坛】

  • 宏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与局限性
    宏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与局限性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前十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1]。从临床样本中鉴定出病原体是指导感染疾病治疗和管理策略的关键。目前多种传统诊断技术应用于病原学诊断,包括微生物培养、病原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以及微生物核酸(DNA或RNA)的分子鉴定[2]。然而,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临床传统方法通量低,传统培养方法耗时长,仍有约50%感染患者的病原诊断困难[3]。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临床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 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血流感染是全球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对于发生严重血流感染的病人,每延迟一小时的有效抗菌药物的使用,则会降低7%左右的生存率。不断提升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优化实验室血培养流程,加速病原微生物报告,对血流感染诊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讨论目前在临床病原学标本送检及微生物检验工作流程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优化血流感染病原学检验工作流程上的经验,重点围绕实验室流程化、信息化、血培养技术革新,从临床和实验室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优化病原微生物的诊疗流程和优化标本规范送检来提升血液培养阳性检出率及疑难菌的检出能力,缩短血...

  •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每年可导致约300万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治疗,疾病负担重。2020年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世界各地实施了严格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防疫措施的放松,全球逐渐监测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延迟爆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儿童的生命健康。然而临床上尚缺乏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效药,疫苗研制仍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难点。建立更规范、更全面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监测系统至关重要,以期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 副溶血弧菌毒力相关因子与临床致病机制
    副溶血弧菌毒力相关因子与临床致病机制

    副溶血弧菌已成为全球沿海国家食源性疾病和感染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主要引起散发或聚集性暴发的急性胃肠炎,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进展为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严重者甚至死亡。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Ⅲ型分泌系统、Ⅵ型分泌系统、摄铁系统、粘附因子和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副溶血弧菌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 弯曲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微生物检测方法
    弯曲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微生物检测方法

    弯曲菌(Campylobacter spp.)广泛存在于食用动物和水果蔬菜中,主要通过食物链途径传播给人类,是食源性腹泻中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全球估计有弯曲菌感染病例9,600万/年,弯曲菌可引起轻到重度不等的腹泻,还可引起牙周病、颈部脓肿、菌血症、脓毒症、结肠癌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疾病。从人类分离出的弯曲菌除有较强的致病性外,对抗菌药物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在我国,由于未将其纳入常规腹泻病原菌检测范围,临床对弯曲菌的认识存在较大缺口,同时因缺乏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各地区流行病学数据的完整性和...

  • 人感染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与耐药流行趋势
    人感染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与耐药流行趋势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属于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无芽胞和鞭毛,有荚膜。血清分型是猪链球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是猪链球菌诊断及监测的重要依据。荚膜多糖抗原性的多态性是血清分型的基础,根据荚膜抗原的差异,猪链球菌分为29个血清型(1~19型,21型,23-25型,27-31型和1/2型),其中86.5%的临床分离株为血清2型[1]。...

【专论】

  • 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化与全流程质量控制
    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化与全流程质量控制

    血培养是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尽管各种血流病原体检测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血培养依然是血流感染性疾病诊疗依据的金标准。目前,我国血流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操作标准主要依据是卫生行业标准WS/T503-2017《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1]。2022年血培养标准化领域发表了CLSI M47 ED2的《血培养的原则和步骤》[2]指南,《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3],《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4]等。为此,笔者归纳整理以上文献,对血培养检验全流程进行梳理总结,...

  • 外膜孔蛋白在革兰阴性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展望
    外膜孔蛋白在革兰阴性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展望

    抗菌药物发挥抑菌作用取决于其在细菌胞内达到抑制各自靶标临界浓度的能力。革兰阴性(G-)菌复杂的双层膜构成的渗透屏障严重影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易感性。G-菌的外膜孔蛋白(Porin)直接参与外膜的通透性调控,是介导抗生素跨膜运输的重要通道。本文重点介绍了Porin的结构、表达和开-闭状态的调控在影响抗菌药物通透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Porin在临床抗菌药物耐药性中的重要贡献。这些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与Porin相关的细菌耐药机制,推动设计和改良具有更大渗透量的抗菌药物分子。...

  • 布鲁氏菌病细胞免疫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病细胞免疫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感染细菌,能够通过其毒力因子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并逃避宿主细胞免疫反应。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以及T淋巴细胞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参与机体抗布鲁氏菌的过程。不同宿主感染布鲁氏菌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及其细胞因子不尽相同。本文简要介绍了布鲁氏菌毒力因子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参与的机体抗布鲁氏菌过程,还重点介绍了人类感染布鲁氏菌诱导不同T细胞亚群反应并分泌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中假阳性及假阴性发生原因与防范措施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中假阳性及假阴性发生原因与防范措施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是一项无偏倚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可检测到样本中包括宿主和病原微生物的任何核酸信息。因此,mNGS在临床应用中带给临床医生更多的信息和诊断价值,同时也给医生带来一些疑惑,比如有些检测报告提示多种病原体,这导致临床很难甄别真正的致病原;而有些患者临床上明显存在感染征象,但mNGS结果却是阴性。那么,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都有哪些,又该如何避免mNGS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呢?本文就相关问题予以论述,同时给出防范措施。...

【实验室诊断技术导航】

  • 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菌耐药基因分型中的临床应用
    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菌耐药基因分型中的临床应用

    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安全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测与防控是一个大难题。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机制,有助于临床精准用药。快速准确的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可缓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蔓延。确定病原菌的耐药基因是研究其耐药机制不可或缺的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研究者可快速准确获得目的病原菌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本文系统概述了WGS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在病原菌耐药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 小儿HIV感染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与治疗监测
    小儿HIV感染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与治疗监测

    小儿HI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HIV患儿的及时及正确检测对提高患儿的疗效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HIV患儿及时诊断和治疗监控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尤其突出。传统的HIV实验室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亟待发展新的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涌现出一批分子检测产品。本文对小儿HIV感染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

  •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试剂FungiXpert在隐球菌感染快速诊断 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试剂FungiXpert在隐球菌感染快速诊断 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性病原真菌,也是真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隐球菌抗原(CrAg)侧向免疫层析法(LFA,胶体金法)是一种免疫层析试验体系,该方法已成为一种床旁检测(POCT)手段。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血清和脑脊液(CSF)样本诊断隐球菌病、分析与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交叉反应来评估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FungiXpert(天津喜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诊断性能,同时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FDA)批准的IMMY CrAg LFA进行比较。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来自158例患者的80份CSF和119份血清/血浆...

  • 镰刀菌血流感染所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角膜炎病例实验室诊断分析
    镰刀菌血流感染所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角膜炎病例实验室诊断分析

    镰刀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植物的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人群中,可能继发播散性镰刀菌感染。本文报道了1例镰刀菌血流感染所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角膜炎患者,其首检通过血培养新技术报告为阳性,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结果报阴。最终VITEK MS质谱检测结果为茄病镰刀菌。结合本次mNGS漏诊的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与mNGS诊断方法相比,血培养新技术在血流感染的罕见病原体的鉴别鉴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临床决策】

  •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策略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策略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葡萄球菌属,常常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葡萄球菌相关严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SAB)。多种抗菌药物治疗葡萄球菌有效,但既往四十多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问题尤其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一直困扰临床。这种抗性主要是由携带mec基因簇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SCCmec)编码。万古霉素等传统抗菌药物依然是治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的主力。然而,部分新...

【专题笔谈】

  • 新医疗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报告如何满足临床需求
    新医疗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报告如何满足临床需求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DIP)被推行后,对各医院微生物检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医保合理用药的视角下,一份快速、准确、全面的微生物学报告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规范用药,而且有助于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本文通过介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优化微生物室报告的经验案例,从检验的角度提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报告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微生物检验报告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技术40年的变化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技术40年的变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自诞生之日起已近40年,它通过体外酶扩增技术检测核酸,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特别是自2019年冠状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发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全球化作用。鉴于此,作者广泛回顾了分子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进展,并指出其在当前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微生物核酸的检测和定量,还可以进行序列表征分析。总之,我们试图对这些技术本身进行一个全面的综合分析,同时分析它们如何在技术创新、病理生理学知识、临床/实验室管理、甚至金融/...

【临床实验室大讲堂】